记得我没上学之前,村子里喇叭中播放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当听到“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中的“不落”时,我就根据谐音误解为“坡落”,马上就会联想到房前屋后的那些个“斜坡”!
记忆中,那年我大约5岁左右。
更早的这方面(语言与画面同框)的记忆,我是没有了。之后,却也不见我的长辈在我面前提及过这类趣事。
这次五一小长假,快两岁的小孙子7喜,回吉安老家小住了几天。做爷爷的我陪伴小孙子的同时,注意观察了两件有趣的事。
一是小7喜在爷爷家阳台,一边爬斜搭在角落里的梯子,一边叨叨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好有画面感!
二是5月3号去白鹭洲玩,路过那个新建的廊桥时,小7喜远眺滔滔江水时突然冒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嗨翻了在场的人。
小7喜那种语言与画面同框感,至少说明一岁十个月的他,对语言有初浅的感觉。
人们总是幻想彩色的气球,夏夜的喷泉,冬天的初雪。
以为足够夸张,足够梦幻才算得上是生活的文艺或文艺的生活。
所以我们不满足平凡的生活,拼了命地去追寻那些存在于童话世界的美好。
但其实,我们的生活才是唯一有色彩的真实的世界。
在那些被忽略的平凡日子里,也有很多值得回味与咀嚼的细节~~比如,祖孙两代在“语言与画面同框”这件事上惊人的相像,难不成是基因的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