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选书的非基本原则

选书的非基本原则

作者: 千秋的布丁酱 | 来源:发表于2016-05-01 10:52 被阅读422次

    今天刚看到李笑来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讲【选书的基本原则】。

    老师认为“书是要精读的,必须精,没的商量。”“所以才更需要认真选书。”“而书必须自己选。”可“找人要书单,那只不过是给别人制造负担”。于是老师抛出了一下十一个原则——说是“帮助任何一个正常人做出自己的决定。”

    1 出版社

    2 作者

    3 版次

    4 印次

    5 印数

    6 “编”与“著”

    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8 索引(Index)

    9 尽量不读译作

    10 花点时间去读书评

    11 看看牛人在读什么


    逻辑清晰严谨,但似乎更多地适用于学术类书籍、经典的古董书。在一个书本成为餐厅的装饰、选书是一个随机的行为的时代。我试着列下以下几条【选书的非基本原则】。适用场景为,在书店选书。

    1.书名

    一个不落俗套的、但却吸引人的书名。以及它自动所承载的分类、情绪。是你判断一本书的重要眼缘之一。在此为避免出现所谓的“夹带私货”,我选择不举实例,但是每一个进到书店,看到书柜、书壁上满满的书时,毫无疑问你的眼神扫过,应该是先看书名的。

    2.封面

    说到封面,我开始反省我上一条说的最后一句话。每个人选择接受信息的次序其实是不一样的。不同人去美术馆,有的会选择先看画内容本身,有的人会先看色彩,有的人会先看画名和作者作品介绍。我刚好是文字>图像的人,所以会选择看书名;而应该有不少人对图像或色彩更敏感,所以书的封面显得更重要。至于好的标准,既因书而异也因人而异。儿童类书籍最好是可爱斑斓、心灵类书籍应该选用让人镇静的颜色、推理类却不是越直接恐怖越好…设计感非常重要,你拿起一本书,应该是希望能和这本书一起定格成画的。

    3.作者

    不管到什么时候,作者总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作品,它的生命力取决于背后是否有可供讲述的人生经历,是否有可供欣赏的鲜活灵魂。尽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个作者们都说有局限的、或者说是仅呈现了时代愿意让他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但是你会知道你是否在此刻,需要这个作家的句子。

    不认识怎么办?翻开看看作者简介或者干脆网上搜索,把一段阅读时光托付给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人,不是需要勇气,是太能承受风险的傻气。

    4.字体插画

    接着,你翻开这本书,看到文字和插画(如果有)。首先你便能对书本里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当然也不仅于此,编辑的水平在此会一览无余。就好像你无论如何也没法看下去一篇文字横飞编辑的乱七八糟的公众号干货文一样。当然这样糟糕的书应该是很少的,关注字体插画等是否合你胃口才是正经事。

    5.厚薄大小

    好的,进行了以上一系列的自然观测,也许这本书我会买下了。我开始思考我会在什么时候阅读这本书。在无忧无虑的周末、在咖啡馆等人、在地铁上、还是在大学课堂上?本来厚薄大小并不是个重要要素,但如果你选择阅读的场景被局限了,那么它便成为一个要素之一。举个例子,在日本坐电车,几乎很少人玩手机,人人都会掏出一本小小的书——“口袋本”来看(包括日本人坐飞机等任何交通工具)。一个称职的口袋本应该是能塞进一个称职的口袋的,它轻便简单,而我一直等着中国能有这样的口袋本,这样的阅读时代的到来。

    6.价格

    我还会翻到书的反面,快速扫一下价格。当然这个步骤在我查看书的外观时很可能也就顺便做了。既然我进入了实体书店,那我也就做好了被宰一刀的打算。还好,中国的书真是一点儿也不贵。与他国动不动就花个几百买一本书的光景截然不同。这多出来的钱,算是为实体书店加油助威的。

    7.内容

    其实这一点并不是在书店完成的。是你回家之后自己get的。记住,读也好,静静地把它装饰在你的书架上也好,千万不要把书尘封在某处,一定要让它们环绕在你身边。书本并不是消费品,在某种程度上,书本是艺术品。根据某非著名理论,这也是一种“看”,一种通过书本自然营造的氛围的“看”,就好比你进入书店,逛了一圈什么书也没买但却感到心神安宁一样。


    只有当你没有确切目标的时候,你走进书店,可以用上以上几条废话般的非基本原则。当你有时,你尽可能地参照各类排行去网上精确搜索。不过,逛书店的一大好处就在于,没人向你推荐,你和书本之间,是完全自由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选书的非基本原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gk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