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道,唯有自悟。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究其原因,中间少了“悟”。最近读黄厚江老师的《从此爱上作文课》,对于作文一事有了一点点了悟,心中不得不为黄老师的“共生”一词而点赞。

学生怕作文,无论面对什么题目、材料,总是叫苦不迭“不会写?”“写什么?”老师也是愁眉不展,作文如何教?一声叹息,何其苦恼!学生无审题,无选材,一个材料写三年是常有的事情,无结构布局,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教学中,对于作文教学处于无序无纲的状态,尽管统编教材采用分级分册分专题有层次得对写作予以指导,但是,真正效果好的作文课该如何上,仍是困扰一部分老师的问题。
共生写作教学,就是运用共生理论促进写作教学中写作与生活,内容与形式,规范与创新等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从而实现学生写作素养提高的教学方法。黄老师提倡共生写作的课堂最关键的是老师带一颗种子进入,在课堂活动中,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发出撩人的香气,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从埋下种子到深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这样的过程就叫“悟”!
课堂是有生命的,这生命的活力来源于思维的绽放与碰撞,下笔成文则是对于思考结果的描述与沉淀。
作文即生活,素材的累积,是生命记忆的衍生。但是,学生所少恰是对自己的生活无感。本身学生的生活已是单调,如果不加以观察思考生发,何来“火花”去点燃灵感的火焰呢?!那么课堂的生命是需要教师去点燃的。印象深刻的是黄老师“写出人物特点”的教学实录,他把自己变为一颗种子,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感受评说,就像带着孩子在溪边散步,一步一步告诉孩子,该如何写出人物的特点,把自己融身课堂,成为课堂活动的一部分,用精彩的引导带领学生“悟”写人之道,学生下笔有人,妙趣横生。
反观自己的作文课堂,或者并不能称之为课堂,没有感受学生的角度,而兀自给题目,分析之,叮嘱孩子们要如何如何安排结构,如何如何锤炼语言,如何如何写成一篇人见人爱的好文………嘚嘚嘚得口干舌燥,学生一脸懵,托腮凝眉,苦不堪言,纸上空白一片。
共生即老师和学生共同携手走入一片溪流,沿途风景看在眼里,水中凉意沁入心脾,各自言说自己的“悟”,敞开心来让自己的思绪化为文字…以思维的碰撞激起朵朵浪花,每一朵大抵都可是一种美好的主题吧。
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黄老师“在他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一堂课同样别开生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的思想不同,对于材料观点的阐发自然不同。从别人的文章里找到自己思想的启发点,也是作好文的好办法。一篇不是最优秀的《我为应试狂》,独特的视角,激起课堂千层浪,让一则材料在思想光辉的映射下迸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千人千念,个性绽放,这是生命之光四射的活的课堂啊!
共生教学的特征是:活!活的内容,活的过程,活的教,活的学,活的课堂;老师让学生活,学生使老师活,师生共生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活的课堂才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悟”的过程,思中悟,写中悟,悟为文章之道。
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如是说。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如是说。
文字是要有思想含量的,文中的景、物、事,都含有思想的盐分。黄老师如是说。
要有“思”的课堂,有“悟”的写文之道,老师当首当其冲,思维动起来,为学生的“悟”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望自己能做思起来动起来的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