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患有自恋症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情绪和状态,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对他们的需要也不加体会。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也很少懂得体察别人的感受,这是童年时期家庭负面影响的结果。”
榴莲酥“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修剪器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一样,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以上两段话,摘自《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不是迎合了老师的“现实是主观的实现”的“后现代”咨询理念?
老师这样说:我之所以对社会建构论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不能接受“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我看来,与其说“心理是对现实的反映”,不如说“现实是主观的实现”。
如此说来,‘’任何对别人的理解别人都是理解自己”,因此老师积极倡导“就因为理解别人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心理咨询师要尽全力理解来访者。”
对主观“建构”或“构建”的涵义越来越理解。越来越明白正常与异常之间的“连续谱”。
研究发现“共情”能力有着生物学基础,取决于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精神病性”症状服用药物症状消失有着临床检验依据,既然正常与异常是个“连续谱”,那么其他心理现象应该同样有着生物学基础。由于今天的科学发展还不能实证,所以只能依靠“体验”。
老师说:‘’人类根本无法知道所谓的外在客观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对这一世界的主观感受,因为人的大脑不像照相机那样直接摄取外在世界的图像,而是依据神经系统对经验模式的确认。因此,没有任何外在客观事件可以直接观察获得,而必须经过观察者大脑的筛选。这就是“建构”的大意。”
因此,主观“建构”,是基于每个人的生物基础不同,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叶子相同。
自恋,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自我评价过高。这自我评价的参照是客观外界,客观外界又是自我‘’主观建构”。说到底,自恋就是自己跟自己玩儿。
把自己也说糊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