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是迷惘无得。“殆”,是危而不安。
这句话大致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深入思考问题,会茫然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更多疑惑。
读书是获取知识最经济的方式,这并不是说我们读完书就能得到书中的知识;如同我们吃饭获取营养,并非吃饱饭就能立刻获得营养成分;食物需要消化吸收的过程有快慢,而知识的获取也是一样。
罗胖的《阅读的方法》中说了很多种读书的方式方法。一些书需要周期性的读,少年读《红楼梦》跟现在读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不同心态下读同一本书的收获也不一样。不同经历的人读书的体会角度也不一样。那是有了切身体会和阅历,是时间维度的思考。还有一些书,就需要速读,且不需要深入理解思考,如同饥不择食的吃东西。无论是否有收获,都已经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学习-思考这种模式是至臻选择,改变一个行为就可能产生一系列改变。
王煜全老师说了一个故事:
云南有个“特斯拉”村。
因四川云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电动车充电桩随处可见,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当地居民的购车需求,蔡润村长的主导下以旅游为主的小村子里特斯拉汽车有30多辆。
在农家乐暂时不能满足游客住宿前提下,村长蔡润就协调汽车厂家和所有车主调出特斯拉的“露营”功能,满足了游客的应急住宿要求。
在晚上点燃篝火的时候,在篝火人群外围几十辆特斯拉汽车联网启动KTV功能,灯光还能跟音乐节奏关联配合,成为高科技篝火舞台。蔡润村长的小村子特色旅游因为特斯拉的加入,变的活色生香。
如果没有特斯拉,小村子可能依然是传统旅游,游山玩水,农家乐、篝火仅此而已。
国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的建设是行为改变的基础;
村民购买特斯拉汽车应用于农村旅游,是习惯的改变;
用科技提升农村旅游品质,是观念的改变。
美国汽车的普及也经历过类似的发展阶段。
最早汽车出现在美国东部的底特律这些城市,随着工业的发展,东部社会逐步奠定了汽车工业的基础;美国是崇尚开拓的民族,有了汽车的加入,让开拓变的更容易;美国西部地势平坦,人烟稀少,汽车为探索西部提供了极佳的工具。从此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家”,西部成为汽车文化的发源地。
当汽车成为生活必需品之后,居民可以方便到更远的地方探索,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逐步为之改变。
比如:美国的大型超市、菜市场不在居民区或城市边缘,而是在距离城市较远的荒山野岭上,城市居民只能1-2周到超市集中采购生活物资,一家人可以在这个大型商业体中玩一天,采购完生活物资,开车回家,开始忙活1-2周的工作。居民的生活观念从此改变。
王煜全老师总结:
行为改变导致习惯改变,而后是观念改变。
可见这一观念逐步在改变着人类历史。
回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
华杉讲透《论语》中说:
“学而不思”,是只顾读书学习,却不放在具体事情上琢磨。自以为懂了,其实不过是一些皮毛,晓得些说法,一到用时,还是迷惘。或者自以为用上了书中所学,其实跟实际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种情况,都是没有真正学到手。这是一种典型。
反过来“思而不学则殆”,成天自己瞎琢磨,不读书、不拜师、不学习,往往陷入思想空转,找不到出路。本来别人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或“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偏不信书,偏不信别人,就要自己琢磨,那就更危殆了。这也是一种典型。
《中庸》说,学习之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习,就是要多读书,多实践,多拜师,多交友,少一样都不行。
学习的时候深一寸思考,会发现不同的世界。
思考的时候进一步学习,就会有颠覆的认知。
胡适说:进有进一步的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