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866307/26a76e5dfdcdf71f.jpg)
网上有句话颇得人心,听说是村上春树所说。原话是“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这句话在我身上是应验的,不知道其他人会怎样?大学曾参与考研、学英语,参加工作后我又再次出于未来考虑,开始考研学英语,但那个过程是极度痛苦的,像是要把人关在一个酒窖里发霉,最后这件事也不了了之了。因此在不喜欢的事情上,我的确浪费了太多时间,才慢慢回到生活的常态。
有时候人不带一些目的,反而会越清晰自己喜欢什么,看重什么。《儿童健康讲义》的作者,也是一位中医学的医师,说过一些类似的感受。他说:“我二三十岁的时候,处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当时我做事情的目的性很强,会想这件事可能以后对我有什么好处。后来,我渐渐发现,如果不带这些目的的去做事情,反而更容易一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重要发现。”(《儿童健康讲义》101页)
这一点在儿童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成人尚能通过理性克制自己,而儿童做事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喜好。所以与儿童谈太多的未来、行为后果,只会让他们心生厌烦,况且成人也不喜欢别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指手画脚。那么对于儿童做什么事情三分钟热度,该怎么办呢?如何培养他们在一件事上的毅力呢?我觉得还是回应村上春树那句话,不用过分担忧,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长久不了。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坚持的事。
“斯坦纳经常强调,真正的自由及自发性的行为是那些出于‘爱’的行动。只有当儿童学会采取一己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爱他们所做’,才有可能发展行动的自由。”(《儿童健康指南》277页)
这是我觉得发展儿童天赋自由最合理的道路。学习儿童教育,对于成人也有许多益处,伴随孩子的不断发展,你也能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兴趣爱好很多,很多都出于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期待自己有一座带小院的房子,置于自然之中。我的生活便是每天早起烹饪各种美食早餐,供家人享用。然后去各种场所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回来后写写书法、看书、画画,种种盆栽、蔬菜等等,然后写成一篇儿童故事。这种生活是不是很让人向往?
落实到现实中,我发现冒出很多问题。人的渴望不能一下子全部绽放,只能一点点的实现。
首先带小院的房子,在今天就相当于别墅,没有500万左右,我估计是住不起的。所以对于居住环境,只能退而求其次。然后是生活,我的确在网上尝试了很多早餐的做法,可是做早餐花费的时间至少两小时,有时要一整天,如何日日坚持呢?恐怕只能周六周日或退休以后吧。
再看工作,给孩子讲故事,相当于阅读指导师,目前这样的岗位只有大城市的绘本馆,阅读机构会有需求,工作地点薪资待遇恐怕也没教师稳定吧。最后是兴趣爱好,书法、绘画、写作,如果工作日,这些爱好只能挤时间完成一种,而且会占用家务时间。如果是孩子当然不用考虑这些,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行。作为成人如何兼顾喜好和生活,这是需要不断平衡磨练的能力。
随着孩子不断成年,他们必然要遇到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考验。所以,我认为儿童早期(0-12岁)儿童大可凭喜好做事,而到了儿童后期(12-18岁)坚持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些人在现实磨砺中丢掉了,再次捡起时梦想已经面目全非了。而有的人一直有自己喜欢的事,却在现实的摇摆中,很难坚持。现实的困境、自身的懒惰以及不够热爱让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抵达心中的向往。
成年后,为了生存还能保留喜好的人真的很难得。我自己由于去年10月份怀孕,大半年都没有更新公众号。怀孕前,公众号就像我的一个孩子,我用心培育它,想着它不断壮大。可是现实情况总打得人措手不及,再喜欢的事情,都难敌身体的健康。经历三个月的孕吐以及七个月的前置胎盘的恐慌,我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虽然孕晚期还会有意外频发,但生活节奏上已经能平稳过渡了。怀孕身体很难受时,我还一直操心着写作和学习进度。老公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令我很受益:“这个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哪样简单就做哪。”他说的是大白话,却把我拉到了生活的本质。不带目的,清晰你想做的,简化生活。
在这个物欲膨胀的年代,我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做减法。对于孩子而言,培养孩子毅力,最大的拦路虎不是喜欢事本身,而是那些围绕着事情本身的杂质。比如过多的补习班,太营养的食物,太多的玩具,太频繁的社交。身体不能承受消化的,都是人过多的欲望。
去做一些喜欢的事吧,简化生活,让它变得纯粹。只有喜欢而纯粹的事,孩子才容易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