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主题是,我终于走出了长久以来的困境,成功为困扰我很多年的问题找到了合适的答案。
其实准确地说,是从二十一岁到二十六岁横跨了五年的主题。二十一岁那年大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迈向深渊里而无能为力;二十六岁的今天,我正在一步一步走出深渊,一点一点地重新找回自己。
二十一岁,我面临了第一个艰难的选择。前三年的布局到了终点只差一步,对于即将到来的申请已经预知结局,当时的心情是无望的。我原本计划走的学术道路,也肉眼可见地环境迅速变差变卷。当时我思考了很久是不是放弃学术道路。
二十二岁,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长久以来的被焦虑和压抑笼罩的我。在生死面前,我突然发现所有其他东西都变得不重要了。原来活着本身就可以如此艰难。但奇怪的是,这些年半梦半醒的时候,浮现地却总是那段时间里看到的风景。感谢学校里周围的人对我的包容,没有一个人怪当时的我,大家都在支持鼓励我。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还想回美国高校深造的原因之一。
二十三岁,印象里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和家人一起过的生日,也破天荒地吃了一次蛋糕,再上一次可能是很多年以前了。当时整个大家庭刚刚从上半年连续的打击里缓过来,这个难得的生日聚会也是家里人刻意的安排。
二十四岁和二十五岁的印象几乎没有了。大概是一个人休息了一天的样子,可能还自己吃了顿火锅,今年也差不多这么计划。因为疫情加上其他原因,学业彻底中断,思考很久以后选择了全职创业,这两年每天就在闭关写代码,每天过的差不多,仿佛又回到了在学校里泡图书馆的日子。慢慢地找回了原先的节奏。
忘记并不是意外。我明显感觉到以前能记住的事情开始记不住了。比如,我开始会忘记一些好久不用的重要密码,或者忘记类似于生日这样重要日子。不过专业上的东西还是记的清楚。我后来发现,我忘记的都不是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并且我忘记了很多不好的感受。其实遗忘是这段经历里最好的馈赠,能让我轻松地面对未来。
并不止遗忘这么一个改变。我的反应速度也是今年才慢慢恢复大半。今年一直反反复复地有一些症状复发,最近几个月才稳定下来之后,觉得整个人状态都变好了。
改变发生的也有些突然。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最重要的因素是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产品重新上线了MVP以后得到了一致好评,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未来的希望也可以逐渐看到。意识到这个可能的时候,我感觉到的是一种释然。说明我真的是可以通过解决心头萦绕的问题来放下压力的。我原本一直担心自己不能够从持续的压力中走出。
接下来的事情就自然而然了,一步一步验证就好。现在的状态是一边继续搭建平台,一边把已经做好的部分拿出去找人试验。再接下来是正式的内测环节,找一批有持续的学习资源的人完整地学习一段时间看看教学效果。然后就可以开始小范围地公开宣传和公测。等到基本稳定,就可以进入预发布阶段,仔细地再审查各方面细节,就可以正式发布了。预期整个流程还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相比于实际面临的情况有点久,因此我在尽可能的控制节奏,让过程可以更快跑完。
信心的另外一方面来源,是团队效率慢慢有了优势。最早注册公司的时候,考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可能需要在国外隔着时差管理国内的团队,把原本就不多的线下协作全部搬到了线上。没想到歪打正着,实际上比同行们早两年就做完了远程协作的改造。遇到疫情,刚好赶上了远程协作工具快速发展的东风,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稳定的协作习惯。当然必要的线下沟通还是需要的。
在管理效率支持下,我们的研发水平也得以快速上升,现在已经有能力在我们擅长的领域和云厂商掰掰手腕。在技术实力的支持下,我们和云厂商在商业利益层面的博弈也开始有了底气。我们的争取也逐渐说服了和我们有共同利益的开发者朋友们认可我们。对于上游提高影响力,对于我们提高对下游的服务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这个事情会持续做下去。
接下来三年左右的规划主要是让整个公司稳定下来。这里对稳定的定义是可以大概到C轮左右的水平,最差是度过A轮,分别是一个公司活的稳定和活下来的标志。三年看起来挺紧张,不过互联网行业一向节奏很快,接下来变化还会很大,如果变化都是正向的,那说不定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实现不了,那大概已经失败了,反而也没有什么负担再做后续的选择。
再往后的规划还没有想好。自从学业中断以后,我一直都没有想好要不要继续、什么时候继续。到30岁以后的年龄就很难再以常规方式继续深造了,剩下这四年大概率要继续做下去。在一个非常理想的预期下,这两三年刚好在稳定公司的同时,有了一个非常理想的PhD机会,比如某北美Top20或者世界其他地方同水平学校的机会,在当地待一两年过了资格考试以后回到国内远程,因为后面的课程不多,主要是自己做研究,离自己团队进比较容易推进实际的科研进度,同时也能兼顾自己的家庭。30到35岁的年纪,我可能会结婚生子,可能需要照顾父母,这些是我首要的责任。如果公司发展乐观点还需要一轮轮融资和上市,这些事情大多需要我在一线带队。摆在我面前的责任是非常非常多的,如果我选择放弃深造会容易一些,但我又不肯放弃我从小到大做个科学家的愿望,做科学家最起码也得有个博士学位。
如果我真有机会深造,估计也不会走正常路线。Top20这个线是我导师Jiaming的建议,他说对我来说低于这个水平的学校对我的职业生涯并没有什么帮助。如果考虑正常的教职或者企业研究岗,以经济学专业的赢家通吃法则确实如此。从我现在的职业发展道路的实际的需求看,博士头衔和顶校圈子对我在资本市场上提高身价是很有帮助的,低于这个线确实也帮助不大。而这个目标是没办法通过正常升学渠道进去的。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有两种可能性最大。一种是通过我们公司科研数据服务的业务,和顶校的教授通过资源置换获得机会;另外一种是自己的企业赞助项目给自己创造博士空缺,或者直接通过捐赠当金主爸爸带资进组。这两个可能都要建立在公司发展顺利的基础上。
有些不太看的起我的同学们,大概怎么也想不到,我一开始就没打算和你们在一个层面上卷。你们继续做你们的井底之蛙呗。
当然这些人不重要。对我来说,重要的人可能比较多一些。首先有我自己的小家庭和双方的父母,然后是我的家人和我的好友们,以及我的团队,我们相关的客户、合作伙伴、投资人,我自己的、我们团队的朋友们。我的肩上有很多很多责任。曾经我觉得他们很沉重,现在慢慢觉得得心应手。
组建自己的家庭这件事情一直有在规划,不过一直不太清晰。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我的未来还有太多变数,所以很多具体的事情是看不清楚的。比如,在哪里定居,如何平衡两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如何平衡两个家庭的需求,等等。
然后我换了一个方向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这样想就容易很多。我喜欢比较自由地掌握自己的节奏,最好是想忙就忙,想闲就闲,可以一段时间忙一段时间闲。不过忙的时候也不是昏天黑地,只是会每天有一段高强度的工作。另一半最好也是不太忙,不是互联网的996,可以有规律一些也可以没有。这样我适应另一半的节奏会很容易。平时的休息时间,可以一起做做饭散散步看看剧带带孩子;周末和长假,可以出去逛街旅游、和朋友聚会,多看看这个世界的每一面。总之像大部分家庭那样简简单单就很好。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可以尽可能多地和自己的伴侣待着,因为双方都会遇到一方忙一方闲的时候,和自己相处以及互相支持的时候还很多。事业上的进步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些,如果因为工作学业需要异地等等,或者感情开始的时候不在一个地方,少了经济方面的约束,很多事情都容易很多。
我和父母之间一直以来达成的共识是,我以后的首要责任是照顾好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照顾好他们自己。在家里最困难的这几年,我陪在他们身边一直没离开,除了养病,也是对以后不能尝陪他们身边的补偿。相比于其他的父母来说,我的父母可能更依赖我一些,特别是不喜欢社交的我妈。希望自己节奏自由和经济条件更好,也是为了可以常回家看看,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而不需要权衡取舍职业发展什么的。现在就很容易了,毕竟我是老板我说了算,我想给自己放假就可以,我想让整个公司配合我节奏慢一慢也没什么问题。
长久以来摆在我面前的人生课题,是如何平衡心中的理想和现实的责任。我想要的很多,每样东西都不容易获得,贪婪的我又都想要。现在的思路,大概是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答案了,或许还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学业、职业、婚恋、父母,还有很多很多其他重要的人和事情,我都想妥善地处理好。
也是因为觉得事情太多,所以觉得自己的时间很紧张,这两年就一直有年龄焦虑。不过当初停下来的时候就准备好休息三五年,因为知道恢复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现在差不多恢复了,也可以好好地准备未来了。
大概会从长休一段时间开始。这两年的节奏还是很紧张,等到产品正式上线以后,打算休息一两个星期以上,见想见的人、去想去的地方。搬回厦门的事情也会等时机成熟就继续,在大本营带团队、联系客户、联系合作伙伴、参加各种活动都更方便一些。
二十六岁,我的人生要重新启航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