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13655/2b46a8e4c97a1e61.jpg)
莫提默•J•艾德勒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简介中,这样写道.:“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煲着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以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套X光班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https://img.haomeiwen.com/i3913655/e873fbc460548321.jpg)
作为一个医学生,我是非常喜欢这种思维方式的。但是对于一个曾经的文科生的我而言,读专业以外的书还是惯用着感性思维。
像是在文学作品中,更喜欢跟着作者的故事设计,情节的跌宕起伏,一路期待着读下去,直到结局喜悦、缅怀或是唏嘘、感叹……
![](https://img.haomeiwen.com/i3913655/f499cdf312ad8b4a.jpg)
直到后来被所学专业所限制,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记忆,能留给这些有温度的文字的阅读时间就更少了,不得已通通都要采取这种解剖学式的阅读方法。
我每天也许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拿来读各种的专业以外的书,来拓展自己的视野,托管自己的心灵的力量。
诚然,理性的建立构架迅速读完这本书,一个小时是可以完成的。
但对于那些有温度的文字,如果仅仅是理性的,提炼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字又回归成冷冰冰的模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3913655/22067f87b5ca14d2.jpg)
所以这需要更多的可能是读者带着一颗有温度的心去感知其间的故事,感知其中的力量和寻找共鸣。
可若是在今天一个小时之内没有读完一本书,那么到明天也许就会淡忘了昨天的心动和昨天的情节。
由是,我开始尝试着将二者相伴而行,兼而有之。
在一些快餐文字中,迅速建立构架,过滤信息,记忆能够理解的,收录尚未感知的,把后者交给岁月和经历。然后再从整体中去寻找局部,每每阅读过后,及时写下几十甚至几百字自己的感悟,并且要联系自己的阅历,以驱触动内心深处的共鸣。
从而实现感情和理性的交相辉映,获得阅读成效,促使心智有活力的不断成长,厘清自己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3913655/da8ea08268ffab9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