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教育是当今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传统文化进校园、道德经进课堂,引领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书香校园建设、经典诵读大赛,滋养着师生成长与发展的肥沃土壤。研习渊博的国学精华、感悟名师的精辟见解、聆听智者的谆谆教诲,校园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让校园里文气鼎盛,弦歌不辍。
第一,延续中华道统。老子有言:道可道,非恒道;孔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先贤通达,凝练一个“道”字集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回望人类的历史长河,很少有像我们中华文明一样历经千年时光却仍一脉相传,至今犹存的璀璨文明。这是因为中华文明最合于“道”,顺“道”方可长。坐而论道是为乐,觉而明道为所得。“道”在每个人的心中。当我们阅读国学经典,思想穿越时空,会惊叹于先贤达人的大智慧,为生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庆幸自豪。时至今日,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岂不快哉。
第二,文化传播任重道远,国学普及责任重大。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团结奋进的精神根源。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而文化力量强大的奥秘在于“传”字。文化产品横向可以跨越空间传播,竖向可以穿越时间传承,从而,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变成千百人、千万人乃至亿万人的思想,一代人的思想可以变成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的思想。正是这种特有的“传播”和“传承”效应,使文明的力量不可战胜、不可磨灭。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道德面貌、信念信仰、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中国梦的明天。
何谓教师?上行下效,徳之模范。古语云:圣贤行不言之教。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道贯古今,德配天地!由此可知,一流的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来化育人,他传播道统;二流的教师通过讲课来启发人,他授业解惑。此谓大德敦化,小德川流。而三流的教师只着眼于考试、考题、考分,他可能障碍学生德性、心性与智慧的成长,他还可能误人子弟,有愧于老师这一神圣的称谓。教师之德首在修身求道,重在修己达人。谨遵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箴言,立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研习,兼顾时代诉求,持之以恒,坚守善道,生发良知,实现学识、涵养、道德、境界的蜕变,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行为世范,德润无声,教学相长,成为莘莘学子天下为公、立身求道的楷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