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这个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的人,连小偷在看到一个装有微笑婴儿照片的钱包时都防弃偷窃。孩子带给我们希望和憧憬,唤起我们对人性美好的向往。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拥有珍贵的童年,但没有人的童年是完美的,有人的童年甚至是充满恐怖和阴暗的。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再重复我们童年的悲伤,于是,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宠溺着自己的孩子。
穷怕了的人拼命给孩子买食物和衣服,小时候没有很多玩具的人拼命给孩子买各种玩具,没上过兴趣班的人拼命给孩子报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似乎我们倾其所有的给予孩子,他们就会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究竟行不行?是的,我们爱孩子,我们没什么错。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所爱的吗?有些是,有些未必。即使在是的部分,也一定有一些是超出必要范围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在必要的这些物质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被孩子拥有的太轻易了。对这些,其实他们毫不放在眼里,也学不会珍惜。因为,一切都太容易了,太理所应当了。
于是有人说,这是溺爱,表面看是溺爱孩子,其实是家长在利用孩子弥补自己曾经缺失的童年。一语中的。不得不承认,我们不是故意的,却是下意识地在通过孩子修复着自己那并不完美的童年。
我并不认为修复这件事有什么不对。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智者和哲人,人生的领悟总得通过什么人、什么事的刺激才可能完成。有的人在年轻时候就碰到了那件改变命运的大事,于是醍醐灌顶,发愤图强。可很多人是看似平常,波澜不惊,却在心中有着深深的阴影,而这些阴影,有些可以追溯至遥远的童年。那些印象至今无法磨灭,也无法释怀,而成为父母这件事却让改变成为可能。
陪伴着一个崭新的生命一点点成长,我们似乎也得到了某种新生的力量,我们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修复那些以为永远不可抹平的伤痛。孩子给了我们自身一个改变的机会。
这本身是正能量的。但为人父母的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这么深层次的转变,而是由外而内的。首先是物质的满足,我们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更丰厚的物质基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些往往是七零后八零后童年和少年时期所匮乏的。这也没什么错。可不加选择和控制地一味给予就是过度给予了。
本来孩子就是自我中心的,而物质的过度给予给孩子自私、攀比等心理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往往孩子已经表现出一定的问题了。
其实对孩子的爱,不需要那么孤注一掷和沉重,即使你的钱挣得容易,也应该有所节制。
弥补自己缺失都的童年,我们应是第三人称,而不是第一人称。是通过陪伴孩子、观察孩子,懂得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不是谁的影子。孩子不是你,你也不可能是他。你的童年是你的,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
通过陪伴、观察孩子,得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动能,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将孩子的人生绑架。
孩子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当你对她有求必应时,他便会利用这一点,不停索取。或者他其实也有压力,但不说,比如不停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妈妈,可能孩子说很喜欢,但真的未必,而分辨的途径看她往后的兴趣和坚持程度便可知一二。
一个学了二十年钢琴,名牌艺术大学毕业的女孩,择业时却选择了“厨师”这个与钢琴一点关系没有的职业,她对爸爸妈妈说,“活了这么久,我这次想为自己活一次”。她说,父母对她的期望太大了,可却不知道,自己压根不爱弹钢琴。
不能说是个悲剧,因为即使做厨师,她也做的非常棒,但至少说明,如果用爱绑架孩子的表达权和选择人生的权利,这样的爱未免太自私了。
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童年,关键还是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我们只给孩子提供平台与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