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始终不能采纳孟子的王政主张,孟子于是向齐宣王辞去的客卿的身份,准备回鲁国。齐宣王舍不得孟子走,就亲自来会见孟子,他恋恋不舍地说:“以前您没来齐国,我想见您也见不着,后来您来了,有了您的陪伴,大家在一起议论国事,我非常高兴。现在。先生却又要弃我而去,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见面的机会。”
孟子有点感动,回答齐宣王说:“您的美意我实在承受不起,我也希望我们能够再见面。”
原文“得侍”,“得”的主语应该是齐宣王,侍,有“从、进、陪侧、进言”等含义,“侍”的主语既可以是齐宣王自己,也可以是孟子,鉴于两人的特殊身份,两者都可以,两者又都不可以,因此我们把它译为“陪伴”,这样可以体现两人既平等又不平等的关系。
原文“不敢請耳”,我觉得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齐宣王说“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这其实就是一种“请”,孟子谦逊地表示“不敢”,然后说,我也很想再见到你。第二种理解是说,我可能不敢有这样的奢望了,虽然我也很想再见你。两种含义都表达了双方的依依不舍之情,但决定孟子去留的是理,作为孟子来讲,在最后将要离别的时刻,他还对齐宣王抱有一丝希望。
从其他章节,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确实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又在齐国滞留了一段时间。
过了一些时候,齐宣王对时大夫说:“我打算在市中心给孟子盖一所房子,以万钟之禄供养他的一众弟子,那么齐国的大夫士人都可以以他们为榜样。您能不能为我去说服孟子,请他继续留在齐国。”
这位时大夫自觉没有把握说服孟子,就找到孟子的学生陈臻,希望他齐宣王的意思转告给孟子,陈臻如实地向孟子做了汇报。
孟子说:“我明白了,但是难道时大夫不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吗?如果我追求财富,为什么要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客卿,转而接受万钟之禄的闲士待遇,难道我是为了财富吗?
孟子接着又讲了一个故事,子叔在鲁国当政的时候,他的主张没有被君主采纳,在这种情况下,那你退下来就是了,可是他又让他的弟子们出来做卿大夫。所以季孙氏就批评他说,子叔的行为真是让人生疑。
【《孟子》简读之公孙丑篇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