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开始阅读《余映潮谈写作艺术》一书。读完余映潮老师自序,大体浏览目录,大致翻阅每一篇小文,读完第一篇《雨后的月亮》,发现余老师的“专项研究”“专题研究”都是以课文为例,都是从课文中学习写作艺术。
读着读着,我的思绪也如雨后的月亮,变得清亮起来。余老师这一做法,不正是现在提倡的以本为本,用好教材的理念吗?把课文读好了,教透彻了,再进行适当的仿写训练,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应该是大有裨益。
余老师的小序和第一篇小文《雨后的月亮》都列举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我突然联想到今年南通市的中考作文题《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小说《孤独之旅》的主人公,不就是在家庭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辍学后跟随父亲去放鸭这段日子里,忽然长大,变得坚强了吗?这样想来,今年中考作文题目出得真是太好了,这就是让学生跟着课文学写作,这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课文的价值,也是对老师们忽视课文教学,从课外找“米”的做法,提了个醒。
《孤独之旅》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如果作者换成主人公杜小康,题目不就可以改为:《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了吗?
我先来个尝试吧:
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
作者:杜小康
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我家本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我也因此失学,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父亲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我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来一点儿来,他也会像我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我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父亲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我和父亲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我再想回到油麻地已经不可能了。占据我心里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我这个十多岁的少年的心思。我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洼地,无一户人家。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的炊烟,是这里唯一的炊烟。想听到牛叫或者狗吠,都不可能。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芦荡。
当我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我害怕了——这是我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我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我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我面前,显得很镇静。他告诉我,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我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
吃完饭,我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那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的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我的恐慌。夜里睡觉时,我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第二天,我和父亲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我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从此,他们将以这里为家。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我父亲一天一天的感觉我们最大的敌人,正一步步的向我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我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我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我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我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儿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的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我开始想家,并且日胜一日地变得迫切,甚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
父亲并没有对我发脾气,而是用大手安抚我的头,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并向我保证:让我读书,让我无忧无虑的读书……
一天,我们遇到了离家以来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我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我和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父亲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我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我紧紧地跟着他们,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被芦苇叶割破了。我感到脚钻心地疼痛,顾不得去察看。我一边追一边呼唤着我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父亲望着我一脸的伤痕和冻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我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在芦荡里,我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我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我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我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可父亲听不到我的回应。
我突然感觉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我蹲了下来。
我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我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我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我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我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我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我没有哭。我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大家觉得这样改写后,如何?欢迎留言指导!
杜小康在辍学离家的那段日子,起初不想去放鸭,想回家,父亲置之不理,内心茫然恐慌;知道没有回头路,就坐在船头想象未知的远方,心里十分害怕;到达目的地后,晚上睡不着,心里恐慌;一连十几天看不见人,心里注满孤独,做梦哭闹要回家。这段日子的杜小康,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突然来临的暴风雨,导致鸭群离散,父亲晕倒时,杜小康.独自寻鸭,不顾危险和疼痛,非常有主张,虽哭却不悲哀,想母亲,想学校,却不哭,一场灾难,忽然让他变得坚強。
仿写时,可模仿此文的写法,心理活动的充分铺垫以及环境描写的衬托,形象刻画未长大前的我的心态,描述一场特殊的经历,通过我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细致描摹我独挡一面的模样,体现长大。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反复斟酌酝酿的精品,每一篇都有其特别的价值,我们要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吃透教材,专项或分类研究,挖掘其中的写作价值,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