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5、艺术原理和艺术的三个功能:熟稔,美好和超越(《画面结构与人

25、艺术原理和艺术的三个功能:熟稔,美好和超越(《画面结构与人

作者: 孤鹰寒鸦 | 来源:发表于2023-02-01 11:48 被阅读0次

    25、艺术原理和艺术的三个功能:熟稔,美好和超越(《画面结构与人类视野》之25)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第20章的标题是《自然的镜子》。他在P530解释这个标题,“不仅仅想说荷兰的艺术已经学会像镜子那样忠实地去复制自然。……反映在艺术中的自然总是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内心,本人的嗜好,本人的乐趣,从而反映了他的心境。”

    应该说,无论什么画派,它们都必须反映某种东西,也就是说,它们的作品,都必须表达某种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是某种外在的对象,比如人物,比如景物,比如静物,它们就也必然带有画家内心的倾向性;但如果是纯粹内心里的臆造,比如神仙,比如某种冲动,那么就需要某种外在符号性的东西去标志这种内心臆想,而这些符号,肯定是别人的感官(视觉)所能感知的对象。无论是外物还是标志内在臆造物的外在符号,都可以归为“自然”。

    所以,所有画派多多少少都必须反映自然,或者说复制自然。

    从根本上说,艺术就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化形态,其功能或者目的,也是激发欣赏者的情绪或者情感,但所有情绪都来自于的生命欲望,而情感不过是情绪升华后形成的持续和稳定形态。

    可以说,情绪和情感就是短暂生命应对无限问题的策略,如果没有情绪激发,我们可能会在众多选择中迷失自己,无法及时做出决策。

    但激发情绪的原始来源,就在我们的环境里,也就是在自然中,它们必须由我们的动物视觉去感知,这种感知力,理所当然地也是艺术欣赏的能力基础。不能指望一个先天盲人有欣赏和评论绘画作品的能力,他们也更不可能从未看到过任何视觉对象,就能进行视觉艺术的创作。

    绘画作品无法脱离视觉,也无法脱离开视觉对象,也就是它必然要表达自然,或者通过自然符号去表达内心。

    复制自然,肯定是画家的基本功。当然,不同画派内心里的自然是不一样的,有的自然是大众一眼就看得懂的,符合人类共有认知模式,比如现实主义风格绘画;而有的自然,则完全不为普通大众所理解,比如抽象表现主义,它们只存在于一小撮业内人士的心中,而有的自然,则让多数人看了会不舒服,甚至很反感,比如那些恐怖血腥的怪异画面。

    但即使是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也符合感知与运动的同构转化原理,这是同构转化原理在一系列关联事物之间的体现,也就是创作冲动与创作活动之间的同构,创作活动与作品之间的同构,以及作品与欣赏者的感知之间的同构,最后就是欣赏者的情绪,通过上述几个环节的同构后,实现了与作者内心创作冲动的同构!

    所谓成功作品,就是让欣赏者感知到作者创作冲动的作品,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同构转化之后,欣赏者被作品所激发起来的情绪跟激发创作者创作的冲动有了某种同构,欣赏者感知到了创作者的激情,而创作者则触碰到了欣赏者的灵魂之弦!

    艺术的这种奇妙效果,显然需要一些基本条件,那就是欣赏者,必须在情感上能接受作品所散放出来的情调,不反感它,然后就可能发生某种情绪共鸣(同构)。普通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作品,而对表现主义和抽象派,会感到不解,困惑,甚至反感。这是因为现实主义符合普通大众的认知模式,而古典主义则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理想。

    但艺术不仅仅可以符合大众的认知模式或者审美情趣,还可以表达艺术家内心里的特有情绪与情感,从而深入到普通大众很少涉及,或者几乎从不触碰的深度与广度。因为艺术是对时代的超越,而不仅仅是满足时代要求。

    当艺术家满足时代要求的时候,就会得到大众喜爱,获得他们的认可。有的艺术家则极力满足同时代里那些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这些人也许会有一些特殊的趣好,比如喜欢热闹和奢华,比如喜欢冷僻阴狠。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满足这些权势者的特殊癖好,就得到这些权势者的扶持,得到他们的金钱和发展机会,得到他们控制的舆论工具的赞赏。这些对权势者投其所好的艺术家,肯定是当时的最得意的艺术家。

    但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只遵循自己的内心,发现和表达内心的冲动,而不管这些个人特有的内在探索,是否满足大众口味或者迎合权势者的欲望。这些有个性的艺术家,就会得不到大众认可,也得不到权势者的支持。

    新教刚刚兴盛时期,新教徒极为反感天主教的艺术趣味,因而,不喜欢天主教所极力扶持的巴洛克风格作品,即使是大师级的绘画技艺多么卓著超群,普通新教徒也不买账,这也是伦勃朗最后破产的社会心理原因。

    相比之下,哈尔斯则不像伦勃朗那样不管不顾,但肖像画的订单毕竟有限,所以,年老后的哈尔斯日子也比较难。而处于尼德兰南方天主教势力范围的鲁本斯,因为很得权势者喜爱,日子不是一般的滋润。

    这种情况下,处于严苛新教下的荷兰小画派的画家们,他们缺乏哈尔斯和伦勃朗那样的大师风范,不得不迎合大众趣好。贡布里希说(《艺术的故事》P416),因为很难靠大主顾的订单为生,“他们不得先作出画来,然后去找买主。”这就很像卖面包或者卖肉的小店主,先烘面包,或者先杀牲畜,再主动出去推销,或者坐等有人上门购买。

    我好友西岭兄,擅长制作有艺术感的日常用品,或者装饰建筑空间,在绘画上却钟情于表现主义。但他有时候,也画一些所谓现实主义风格的风景画,他跟我解释说,“这些是为了拿去展卖的,……”

    可见,即使再有性格的艺术家,饿肚子的时候,也要跟大众趣好妥协,或者生活现状逼迫他们作些不符合自己创作风格的作品。不过,顺便说一句,西岭兄所绘的偏向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色调方面还是很有他所擅长的表现主义倾向性,而且我从没见过西岭兄的作品里,出现过古典主义的那种如梦如幻的美好情调!

    我们现在很难了解,荷兰小画派艺术家们到底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艺术趣好去创作描绘日常情境的小画,还是他们的性情就是适合这些小画,或者他们已经跟生活妥协并融合后,发现了其中某些隐秘,很值得他们努力探索?

    这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小画,没有重大主题与题材,但它们十分真实,它们让人感到熟稔亲切,感到宁静安逸。这也许是现实主义绘画对欣赏者心灵的一种调节功能,也是普通人喜欢描绘真实情境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原因。

    现实主义的真实,是一种正常的视觉感官一眼就觉察到的现实情境。视觉和听觉一样,它们的功能都是为了给生命提供真实情境的信息,让生命体可以做出判断,从而激发情绪,从而驱动生命体行动。所以,信息的真实是必须的,如果信息不真实,生命体有可能会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断送性命。

    而熟稔的环境描绘,唤起人们的亲切感,激起一种安逸的情绪。这是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但人们的内心还有远未满足的欲望,这些欲望激发人持续努力探索新的领域,发现和感知新情境,获得新感受。

    所谓美,就是满足生命欲望那一刻里极度欢欣的感受及其记忆。

    所有的美实际上都是能唤起美好记忆的情境,比如美人,花朵,森林或者山谷,这些都是人类演化史上无数代无数人生命经历累积下来的集体潜意识记忆里的美好事物。美人跟性满足相关,花朵或者森林,或者山谷,则是跟食物来源和环境安全的经验有关。

    古典主义,尤其是新古典主义那些至美画面,之所以吸引多数人的注意力,就是它们能唤起人类本能里那些深层潜意识里美好时刻的记忆,它们让人觉得画面如梦如幻,看得如痴如醉!

    但艺术不仅仅是满足或者唤起人类潜意识里美好记忆,或者熟稔的感觉,艺术的本质是超越时代,在人类亿万年的演化史中,有更多类型的情绪,甚至有很多极端的情感,也嗷嗷待哺,也渴望得以激发和满足。这就是艺术的前沿功能。艺术必须处于时代前沿,也必然处于时代前沿!艺术甚至要比时代走得更远,预示更远的未来!这就是每个时代里的那些实验性的艺术形式,和勇于进行实验的艺术家。

    比如乔托之于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三杰对时代的超越,后三杰里格列柯和卡拉瓦乔采用新风格去表达内心,伦勃朗宁愿破产也不屈服的执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5、艺术原理和艺术的三个功能:熟稔,美好和超越(《画面结构与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gv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