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关于王阳明的书,不得不佩服这位离我们最近的圣贤。
首先让我佩服的是他被放逐到荒芜之地后的的心境。
贵州龙场驿当时是荒芜之地,虫蛇较多,瘴气流行。他不仅在这里呆了下来,而且还一呆就是三年。
书中讲到一个故事,就是期间有一个人,他是被贬到更远的一个地方,路过龙场,但没有逃过此地的凶险,他以及随从的儿子和仆人,都分分死去。
王阳明为他感到悲恸。他自己说自己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就是他没有丝毫忧戚的情绪。
先生总是用艺术老进行自我调节,从现实世界进入到思想世界。
由此,我想到我自己。让自己苦恼的事情根本没有上升到生死这们严重的程度,不过是一些追名逐利、恩恩怨怨的事情,相比之下,简直不足挂齿。我们也可通过改变自己的心,而不让外物影响到自己。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其次,阳明先生从这里离开后,来到江西吉安的庐陵县任县令。这里“盛产”刁民,当所有官员都告诉他必须采取“高压”政策时,王阳明从“良知”出发,他首先要知道百姓为什么造反。于是开始减轻赋税,切实为老百姓着想。这样当地的情况逐渐好转。
这就是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知”就是良知,在事情上去实现自己的良知。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理论。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工作,只要符合自己的良知,就可以大胆地去尝试。“良知光明可以显化一切”。
其实管理学生表面上是管理学生,实际上是管理学生和家长的心,只要心的层面通了,所有的事情就通了。心即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