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的教科书式定义是: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然后通常会列举一些心理学实验结果来说明问题:确定性赢少量钱和随机性赢更多钱让人二选一,确定性输少量钱和随机性输更多钱让人二选一。
心理学实验是人为设计的,太不接地气,而且很多人会反驳说“我会理性计算数学期望,我才不会那么选”。
那么不如看看生活中这些实际场景你会怎么选:
-
双十一打折促销,本来上淘宝是为了“买自己需要的东西”,逛着逛着变成了“买价格刚好够凑单享受折扣的东西”。确定性地省了钱,却承担着“买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花了冤枉钱”的风险。
-
偶尔去了趟游泳馆,发现办个多次的卡平均算下来每次要便宜很多,头脑一热,给自己找理由说“为了督促自己健身”就办了。确定性地省了钱,却承担着另一种风险:直到过期也用不完卡,平均下来每次更贵,还要长期被“乱花钱、没有毅力”的自我谴责压力所折磨。
如果以上场景你也中枪了,怎么才能训练自己不再落入“损失厌恶”的陷阱呢?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承受确定性的损失。
- 走在路上见到乞丐就给钱,给出去的钱是十分确定地损失掉了
- 收到优惠券故意不用,让商家多赚一点,就当打发乞丐了,自己也省得绞尽脑汁去研究优惠券中的套路,随时想起什么东西随时就买,不要加购物车里等着
- 想去哪吃想去哪玩都随兴,不去找优惠活动和团购,也不提前订机票,不要扭曲自己的日程表去迎合商家
抱着撒钱的心态,日行一“善”,等养成了习惯,就不再着迷于确定性的省钱了,同时你会发现你规避掉了很多损失更大的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