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叶圣陶杯全国优质课大赛现场,听了严秋红老师执教的《昆明的雨》,在课堂上我似乎和老师一道嗅到了汪曾祺先生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活色生香的味道,让学生读出文字中的香味来,应该达到课堂上很美妙的境界!
闫老师从“读雨"开始,从朱自清的《春》里“雨”是最寻常的,来到了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从“渭城朝雨港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古今勾连,前后贯通,让学生从古代的“渭城朝雨”来到了现代的“渭城秋雨”,让学生说说汪老先生的《昆明的雨》与此前两篇写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明白了昆明的雨,更多的写了昆明雨季的人和景。
在“知雨"环节,反复的体会“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引导学生反复的去读品味“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反复的读,慢慢的咀嚼,就好像牛肝菌已经在你的嘴里,反复的品咂着她的滑嫩,鲜香,老师范读,让孩子们闭上眼晴,想象画面。学生从文字中闻到了牛肝菌的香味,味蕾上似乎有了牛肝菌的味道,让人口舌生津。教师还利用这句品析给了学生一个“作批注"的范例,教给学生学习自读课的方法。
聚焦“批注式"读书法,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自主阅读方法,教师从学过的自读课中经过归纳给了学生三种批注法:点评式、质疑式、赏析式。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至此,教师课堂开放,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其自主学习成果时,教师不断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向纵深漫溯,当学生欣赏“火炭梅"时,不仅品到了火炭梅的好看好吃,更在丝丝细雨中品到了一丝温暖。在房东母女送的缅桂花里,不仅闻到了香味,更是满满的缅桂花带来了软软的善意;不仅仅是在赏景,更是从沉沉的木香花中嗅到了一点淡淡的乡愁……从文字中品出了美,闻到了香,尝到了甜,更悟到了汪老先生淡而有味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在预习时做了阅读调查,学生在阅读中有哪些问题,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出课堂,实效性更强!比当前许多教师“炫”自己,“目中无人”不知强了
多少倍,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这种牢牢的生本思想是值得所有教师学习的。
语文课就要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感受到文字的活色生香,让人禁不住地心驰神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