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值得看简书电影院
他被誉为最懂婚姻的人,却经历5次离婚,用一部电影让离婚率翻倍

他被誉为最懂婚姻的人,却经历5次离婚,用一部电影让离婚率翻倍

作者: 巴黎夜玫瑰 | 来源:发表于2019-10-24 22:43 被阅读0次

还有什么,比一对互相讨厌的夫妻更可怕?

他们性格迥然不同,生活习惯南辕北辙,却又在爱情的最初,阴差阳错的互相吸引,有过甜蜜的浪漫。

可生活是最残忍的照妖镜,当固有习性的不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打磨中,无处掩藏时,他们一个想修补,一个想逃离,最后两个人都发现:修也修不好,逃也逃不掉;

他们在一起彼此煎熬,离婚后又痛苦不堪,在婚姻里会窒息,逃离婚姻又会孤独!

究竟出路在哪?他们用一生去探讨!

1960年,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发出著名的论断:爱欲病了。

因为技术进步的世界,并没有产生相应进化的道德观,人们对情感的承诺和期望,与感官刺激的现代世界不相容。

简单来说,就是现代文明带来了花花世界,但婚姻固守的契约和承诺,却并没有随着时代改变,于是深处婚姻里的人,变得异常痛苦。

安东尼奥尼致力于用电影探索,过时的道德,和技术进步的冲突。

但另一位导演伯格曼却走的更远一步,他试图探索,这种不相容的真实原因。

于是有了1973年,颠覆整个电影史的代表作:《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最初是一部情感迷你剧,每周六在电视台播出,一集时长50分钟,后来因为对婚姻探讨的过于深刻,激起了观众的激烈反响,所以伯格曼将它剪辑为一部电影,并拿到电影节放映,揽获了多项大奖。

几乎每一位夫妻看完,都会表示:这就是我和丈夫的日常生活,又或者这表达了我的心声。

据说电视台播出后,瑞典了离婚率立刻翻了一倍,因为伯格曼将每个夫妻试图隐藏的问题,放在了台面上探讨,导致了夫妻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吵,直接造成了离婚率的攀升。

这部剧的场景很简单,由丽芙·厄尔曼饰演妻子,厄兰·约瑟夫森饰演丈夫。

电影几乎都是两个主演在对戏,属于绝对的超级小成本电影,但是探讨的主题却惊世骇俗,入木三分。

丽芙演的妻子玛丽安,是一位专门从事离婚咨询的家庭律师,生性刻板保守;

而丈夫约翰,是一名教授,科学家和学者,有一定的天赋和个人魅力,但幼年妈妈强势,让他一方面渴望来自女性无微不至的掌控和照顾,一面又渴望逃离。

故事开始时,恰逢他们结婚10周年纪念日,两个人都坚信自己的婚姻幸福,至少比身边大多数人平静幸福,但是裂痕,却悄悄呈现出来。

在电影的开头,玛丽安和约翰,正在接受来自老同学的采访,她现在正在一家女性杂志做记者,她询问他们十年婚姻幸福的原因,如何平衡职业和家庭生活,如何抚养两个女儿,以及如何保持稳定的爱情关系。

约翰显得很健谈,他谈论自己是个正派的人,是很好的丈夫,谈论自己的政治理想,谈论热爱的一切,而玛丽安似乎要局促一些,她根据自己的角色来定义自己:妻子、情人、母亲、律师。

依此顺序排列。

当约翰离开房间接电话时,记者问玛丽安,如何定义爱情。玛丽安相对保守,无视,缺乏约翰那样的浪漫气质,所以对于爱情是什么,她一时说不出来,后来她用圣经里的教导,当作回答。

圣经《哥林多前书》里,提到过一段: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爱是不狂妄,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他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对于玛丽安来说,爱是秩序井然的现实世界里,一个微小的缩影。

玛丽安看到爱需要践行的承诺,履行的义务,却并不真正的理解爱。对于她来说,自己和丈夫的生活,在一种充满秩序的轨道上前行就好,哪怕他们性生活不和谐,也没有什么。

因此,她告诉记者说:我希望这段婚姻能够一直如此,什么都不会改变。但是镜头却停留在她的脸色,一种微妙的不合时宜,似乎在表示,永远如此,是现实的。

在这段采访里,一派和气的背后是,微妙的差异,他们看待很多问题的方式都不同。

但是为了避免争端,他们不会触及问题的本质,更不会对分歧做深入的探讨,他们总是在分裂出现时,假装看不见的绕过去。但是不确定的手势,质疑的眼神,微妙的打断,似乎在表示,他们的交流,明明陷入了困境。

可表面上看,这很符合圣经里对夫妻彼此尊重的要求,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相敬如宾的定义。

这种紧张关系的出现,捕捉,分析,瓦解,释放,似乎在预示一场更波涛汹涌的暗流。

可以说,在电影的一开场,伯格曼就给了一个下马威:在传统文化中,我们沉溺于婚姻,鼓吹稳定,渴望获得工作,家庭,以及由家庭带来的最终秩序。可是,如果任何一段关系,任何一种人生,陷入了停滞状态,会发生什么呢?

人们会发现,自己变得无用,仿佛一个死人。

35岁的玛丽安和42岁的约翰,在疲惫的满足中,确信他们自己的婚姻幸福。但最终,人们意识到,在一场心照不宣的努力维系中,他们一直在慢慢耗尽彼此的生命。

玛丽安的童年缺乏足够的爱,使得她不敢触及爱的核心地带,她只渴望爱的形式,比如来自丈夫的体贴,家庭的稳定,一起过各种节日,每天保持交流,知道对方在做什么,维系和对方父母的关系,保持两个人有浪漫相处的机会。

但是没有探讨各自不同的婚姻,没有深入探讨矛盾的婚姻,一切仪式都是流于形式,因为婚姻注定是两个活生生的人,彼此携手几十年之久,并且是在成年后,两人性格和生活习惯已经定型后,比如融入对方的生活,不能正式这些矛盾,就不是在真正的生活。

更何况,就算是两个成人的生活,也各自携带自身的残缺。

玛丽安缺爱,约翰有个强势的母亲,他们的生活,注定不可能太平。

翰认为他们的婚姻理想,已被锁定在过去。他们曾经是完美的一对,但现在,他们停滞不前了,他有能力重建一段充满活力的婚姻。

不久之后,约翰宣称自己出轨了,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女孩是和玛丽安截然不同的存在,她性格张扬,大胆,热烈,让约翰感觉,自己仿佛从玛丽安秩序井然,充满呆滞和刻板的死亡世界,逃了出来,就彷佛是成年后,从母亲的掌控中逃出来,呼吸到新鲜空气一样。

而玛丽安痛苦不堪,她请求约翰不要离开她,卑微到极点。

即便是在这个男人要走时,她痛苦到整张脸都要变形了,还是向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对他说,你照顾不好自己,你离开我很难幸福,我们应该将婚姻进行下去。

可约翰去意已决,他对玛丽安残忍至极。

痛苦的玛丽安,只能想办法,自己慢慢走出来。在这里,你会谴责约翰的薄情,因为玛丽安的脆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但是慢慢的你也会发现,其实玛丽安对约翰的照顾,看起来是付出,也潜藏着控制欲。所有的一切,细致到各种生活日常,都是在她的控制中进行,每当约翰有所反驳的时候,都会被她关切的安抚反驳。

她渴望的秩序井然,将生性浪漫的约翰,禁锢了起来。

而约翰自身,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他与其说是逃离玛丽安,不如说是逃离现实,逃离不够理想化的自己。

约翰想象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诗人,但是他向朋友展现自己的诗时,完全没有打动到对方,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从未向玛丽安读自己写的诗,他明白玛丽安不会感兴趣,她对任何浪漫的,不那么务实的东西,都不关注,这是她和约翰的最大差异。

约翰渴望自己拥有天赋,渴望浪漫的生活,但事实上,人到中年,一切迹象都表明,他只是一个平庸的中年男人,不够浪漫,不够聪明,他可能有过天赋,但停留在过去。

他迫切想要摆脱玛丽安,一定程度上,他想摆脱的是这个,让自己无能为力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的,务实的,制度化的,充满规则的世界,以玛丽安为象征,牵制着他。

有趣的是,当约翰离开后,玛丽安不得不独处,不得不接受这一切的时候,她开始去寻找自己是谁,像很多离婚后的女人一样,当她不再是妻子,没有按照社会的既定规则生活时,她的身份丧失时,真实的她,是谁呢?

玛丽安的自我,开始觉醒。

从最初沉浸在婚姻的光辉中,到突然被丈夫的抛弃摧毁;从暗淡的背叛中重生,到她脆弱的自我反省;

玛丽安的心路历程,成为整个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其实这部分,在最初已经有所暗示,因为在玛丽安还未离婚时,一位老妇人找到她,咨询离婚问题,她说:我有能力去爱,但这一切都是被压抑的,我过去的生活扼杀了我的潜力,我感觉一些奇怪的事情正在发生,我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开始模糊,比如这张桌子,我可以看见它,也可以触摸它,但这种感觉减弱了,变干了。

当她这么表述时,镜头显示的是,玛丽安的脸色,出现不适和惊恐。

因为变干了,正是她自己在生活里的真实写照。

在他们分手后的第一次见面中,她给约翰读自己的日记,在日记里她说:令我惊讶的是,我必须承认我不知道我是谁。

而离开婚姻里的玛丽安,似乎开始慢慢找到自己,也慢慢变得充满活力。

她开始新的约会,竟意外的发现,原来她根本就不性冷淡,她很享受。她开心的和约翰分享这一切,但约翰陷入了痛苦。

在这里,伯格曼对于婚姻之所以消亡的本质,似乎做出了回答。

婚姻里,每个人想逃,因为我们不能在婚姻里做真实的自己,我们被婚姻的各种规则钳制,我们忘掉了自己是谁,想要怎样生活,却按照婚姻制度要求的生活去生活,这才是婚姻在花花世界濒临瓦解的真实原因。

可是,逃离婚姻,就能解决一切吗?

约翰抛弃了妻子和孩子,并打算抛弃的国家,但他并没有找到自由和出路,除非我们认清真实的自己是谁?

伯格曼通过这对夫妻,展现了婚姻的艰难,其实更多的展现的是,个人与自我之间的,艰难相处。

婚姻会让人在诱惑和受虐之间,渴望和满足之间,失望和期望之间来回波动,但本质上,这些痛苦也在展现着任何关系的实质,如果没有伴随自我的满足,以及满足他人的自我,都会变得如此。

玛丽安和约翰,如实展现了现实世界里的很多夫妻,在对世俗生活,垂死的激情,和乏味的日常中,消磨掉的自我的对抗性爆炸。

痛苦、渴望、怜悯、爱、失望、憎恨、不满,当一切爆炸时,问题真的在于身边的那个人吗?

如果夫妻之间,无法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既无法离开对方,也无法容忍对方;既不能共存,也不能分离。

他们只能被困在婚姻里,像吸血鬼一样,永远吸食对方的爱,直到风干。

应该有五年一次,或者一年一次的合同,来终止或继续婚姻,约翰对他的妻子玛丽安说。

经历了背叛,激烈的争吵,反目成仇,撕破脸的咒骂,甚至殴打之后,十年过去了,他们彼此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家庭依然重复着过去的痛苦。

有一天,他们决定趁彼此的配偶都不在身边时,一起到一幢旧别墅中共度周末。

这一天是他们结婚至今的第20年,他们感慨说,多奇怪呀,两个成年人,居然可以一起度过二十年。

他们曾经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谈论爱情,谈论婚姻。

玛丽安声称她更独立了,但种种细节显示,她其实没有多大变化,约翰声称他没有多少想象力,但他仍然容易理想化过去。

电影的最后一幕,玛丽安在噩梦中尖叫着醒来,约翰抱着她,她给约翰讲诉自己梦里的场景:

我们正在穿过一条危险的道路,我想你和孩子紧紧抓住我,但是我的手不见了,只剩下树桩,我在柔软的沙滩上滑来滑去,你们都在路上,我联系不是你们。

梦里的象征意义如此明显,危险的道路,是承诺的风险,她想触摸和被触摸,但是她的手不见了。正如我们每个人被困在自己关于爱的想象中,被困于自己贫乏的概念中,伸出手,渴望得到爱,我们渴望联结,我们害怕受伤。

约翰最后向她表白说:我以我自私的方式爱你,正如你用你过分挑剔,纠缠不休的方式爱我,我们以世俗且不完美的方式相爱。你太苛刻了。但是我在这里,在午夜,没有大张旗鼓地,坐在世界上某个黑暗的房子里,用我的胳膊搂着你,你的胳膊搂着我。

走了二十年的弯路,这对夫妻才认识到,他们可以保持不相容的爱的风格,因为爱情不是完美的,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伴随着残缺一样。

爱情意味着,永远不会完成,永远不追求结束,爱情一直在路上,需要学习,改变,打哈欠,疲惫,但又重新上路。

爱意味着,永远不要停止尝试。

不得不说,伯格曼的洞察力都是强大的,它追溯了一段关系的核心——有缺陷的人性,以及爱的本质,我们即便逃离了,仍然渴望在彼此的怀抱中寻求安慰。

1972年3月27日,英格玛·伯格曼在他的工作簿中写道:写这些场景花了两个半月,花了整整一个成年人的生命去生活。

他认为,这部电影充满着:勇敢,懦弱,快乐,悲伤,愤怒,爱,困惑,不确定,满足,狡猾,不愉快,孩子气,卑鄙,深不可测,宏伟,心胸狭窄,身体上的深情,无情,愚蠢,可怜,无助。

简单地说,这部剧反映的就是,典型的人类。

人类以为是婚姻让人生痛苦,其实让婚姻痛苦的是人性!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豆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被誉为最懂婚姻的人,却经历5次离婚,用一部电影让离婚率翻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lj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