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两年在说起知识付费这个词,大家第一个会想起的就是“焦虑”,之所以说焦虑倒不是真的因为这东西生死攸关,今天不做,明天就挂了。一个东西让你焦虑,感觉更像是一只蚊子,时不时得在你身边嗡嗡叫几声,没事再叮你一下,你还很难抓到他,这就很烦了。
知识焦虑就正好是这样一种蚊子:往小了说,“知识”是一种谈资——罗胖管这个叫社交货币,一种吹牛装b的内容,另一方面知识似乎能决定你是否升职加薪,是否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再往大了说,他好像还能决定你会不会被时代抛弃,被AI取代。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你看,知识有这么多作用,又是无穷尽的,人吧天生就有一种掌控欲,特别是在面对自己根本没法掌控的事物面前,所以在各种知识付费产品狂轰乱炸时候,这种落差难免会产生焦虑。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名词叫做“知识焦虑型人格”,不用百度你们查不到,这是我几秒前自创的一个词。
我给这种人格大概分了以下几类,看看你们是属于其中哪一类?也许你们就中枪了。
二
第一类:在场焦虑型
这类人其实本身不太care什么知识,也没有所谓成长追求,可能只是单纯的无聊或者想抓住一些东西彰显自己,想证明自己在场,没有落队。
之前听过最有意思的一个例子: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是住在农村的。村里人听说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去掰莫言家的玉米,然后到处跟别人说“这是大作家莫言家种的玉米”
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读过莫言的书,所以似乎觉得有一个莫言的玉米能让他跟“大名人”有一点关系。
他们从来都没想去读一读莫言的书,他们只是想在场而已。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每一次朋友圈刷屏买课的一群人中,很多人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个课程,仍然会积极的下单转发海报。他们只是想证明自己在场,满足自己的焦虑。
当然也有可能为了赚分销的钱。
第二类:收集焦虑型
他们真的想成长,想学东西,只不过有点“贪婪”——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学。或者说有点迷茫,不知道该学什么,索性都保存起来,以后也许会用到。
100G的摄影教程,保存到百度网盘,以后出去拍照前学一下;
49块钱职场升职加薪攻略,这个好!买回来好好学一下;
9.9块的知乎live,反正也不贵,先买回来回头有时间听一下;
我靠!得到又出了认知升级课程,不学习就要被别人落下,赶紧买;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钱没少花,课没少买,对各大知识付费平台旗舰产品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开口闭口都是“认知升级”,“底层逻辑”,“趋势战略”。
然后呢?也许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很快就会被海量的“知识”淹没,永远学不完,永远都在害怕被超越,永远在焦虑。
第三类:致用以学焦虑型
这类人学习的目的性很强,所有的输入都是为了某种目的:升职加薪、培养技能,开发副业赚钱、写书考证。
我一直觉得带着目的去学习是种很好的状态,因为足够聚焦,知道需要什么,不会被环境干扰,会天然存在某种系统性。
之所以这种人也存在焦虑,是因为一个词——“内心渴望”。
这是我最近才想明白的一个事儿,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会太纠结于眼花缭乱的各种课程,买课这种事算是冷静克制。
但是往往会陷入一种关于认知自我的焦虑——xx才20岁通过写公众号已经月入十万;xxx刚刚大学毕业,自主创业就拿到了融资,仿佛正在走上人生巅峰;xxx28岁就通过讲课已经积累了百万粉丝,早已财务自由做着热爱的工作;
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比你年轻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死磕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而这种成绩让人觉得那么不可思议又那么羡慕。
所以这类人会以他们为参照系,制定自己的目标:我也想靠着写作副业赚钱,于是就开始学文案,报写作班,加群与同行交流。
但是这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写作(或者换成其他的)真的是你喜欢做,热爱做的事么?如果你的自媒体一直不涨粉只有几百阅读量,你的所有投稿都石沉大海,你还能坚持继续写下去么?
如果不是,为什么浪费时间在写作上——当然这并不说明没有用——而不是去问问自己想做什么。
三
“内心渴望”是一个人在行动时非常重要的因素,周围无数人在喊,我要减肥我要健身我要学习我要环游世界,但是真正做到有几个?为什么做事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那是因为你根本不想做这事儿,你内心不渴望你被逼的。
你也一定有这种经历:考试前一天还没看完教材书,搞不好就要挂科,于是你咋上6点就去图书馆背书做题,中间连室友叫你吃饭都没听见,当你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准备好明天的考试。一抬头发现图书馆已经没有人了。这时候你才忘了中午饭没吃。
在这过程中,没有所谓的意志力,时间管理,精力分配,因为你内心真的tm想通过考试。
人是有惰性,这是人之本性,不过“追求优越性,想要进步和理想状态”也是人的普遍欲求。
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断探索,思考,去做真正能勾起“内心渴望”,会发现好像那种焦虑时不时还在,只不过变得微乎其微,像个不会发声的蚊子,也没那么讨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