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圣人王阳明最为推崇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心学。传闻,其学说中的格物致知,更是令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整整七天,最后疼晕目眩,还大病了一场,也没弄明白这“格物”究竟是何意。这故事也引发了我的兴致。
虽然通过百度词条已知“格物致知”,就是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但我还是想亲身体验一下那种领悟格物致知后,了然于心的通透感。
为此,我最近常去滦河边观柳、格柳。经过细心观察还真教我发现了个理儿。那就是河岸的柳树主干挺拔,枝叉开在高处。而长在山上的柳树身姿就比较“随意”。这就好比两个站立的人,一个用的是军姿,比较规矩,而另一个就是随便往那一站,看着就懒散。究其原因,是因为河岸的柳树是经过园艺师傅精心栽培过的,每年都会修剪一回枝叉,而长在山上的柳树因无人打理,却是由着“性子”生长。那它为何会由着“性子”生长呢?我思来想去大概那是属于柳树最舒服的一种生长方式吧。
在人看来山上的柳树歪歪斜斜并不好看,可对柳树本身而言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我赶紧掏出本子来记下:有时候想问题,要用怀着“以柳观柳,以柳问柳”的心态,要学会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