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物致知
作者对照了朱熹和王阳明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指世间万物,我们需要通过探究物体的知识从而得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而王阳明认为“格” 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格物的目的是确立正念头,人头好就要,维持不好就要改掉。我们需要通过格物致知,在事情上树立正确的念头,从而实现良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理学认为天理存在于事物中需要探索。为了弥补心的缺陷,会毫无目的的去外面寻求知识并消化它。
心学认为天理存在于心中需要事物来锤炼,首先需要考虑这个知识是不是有必要去追寻,然后再去追寻。
心外无理
王阳明认为,当我们的心需要了解某件事时,才会向外探索,而道理不会因为事物的消失而灭亡,因为良知一直都在。这个观点主要是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用在自然科学方面便不如朱熹的理论。因为我们通过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总结出科学道理,而这些道理不会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心外无理”的运用更多的帮助我们避免外界的烦扰保持本心,坚持自我。
万物一体
这部分与我们所学习的唯物论有很多冲突的地方,这也和当时的时代局限性有关。古人并不懂得很多的科学道理,所以往往用天人感应来解释世间万物。
理学家在解释儒学中的“仁”时,认为生生不息就是仁,我们要对世间万物怀有活泼的,敏感的态度。生理上对万物的知觉可以帮助我们感悟到道德性的东西。
王阳明的观点更倾向于体用论,它与因果论相对立。以解释水波的形成为例。如果论认为因为有了风才有了涟漪。体用论认为波是水的一部分。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感应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
心外无物
王阳明与他的弟子探讨山间的花是存在于心内还是心外?王阳明的解释是当你没看到花的时候,你和他的状态都是沉寂的。当你看到它时,它的颜色和味道对你的心产生了影响,所以这朵花还是在你的心内。
以我们现在的理解来看,一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对他的定义和评价是由心做出的,所以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是心内所生。所以说是非善恶皆在心中。
心外无事
王阳明认为你意识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去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动就没有任何事。这不同于佛家的六根清净,是让我们遵从良知,做可以做应当做的事情,不是一味的逃避。而是要建立好自己的内心秩序,不被外物所打扰。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王阳明指出太多人本心和表现出来的外在道理一分为二,所以便会产生感伤的情绪。提倡新就是李氏,希望大家能做到心理和一言行合一。照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要从心上下功夫,而不是外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