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与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
南怀瑾老师认为,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
“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是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我认为南老先生的解释有些迁强,因为没有考虑当时的社会条件。
在古代,是有子承父业这样的就业惯例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比如司马迁,谁来培养史官?司马迁家世代做史官,其史官的知识是从父辈那里获得。了解了这个背景,就不难理解父在观其志,是不是愿意子承父业,不愿意继承父业,在当时的人看来,那就是不肖子孙了。余句皆可解,在此不赘述也。
孝,会意,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恶果的显现,社会将进入一个畸形的老龄化社会,到时候怕不是子女想不想尽孝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中年人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旦老人生病卧床,或者其它原因生活不能处理,那他要不要工作?不工作怎么挣钱想家?养老将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养老是中国社会需要好好思考的,回避和推托不是办法。
我是@管理有道工作室,欢迎关注我,探索管理之道。
2018.8.24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