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利山和尚》:“僧问:不历僧只获法身,请师直指。师云:子承父业。”这是我们熟悉的成语“子承父业”的最早出处,意思一点也不深奥,是指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
现实中,子承父业的情况确实不少,但是这其中“承”的行业,“承”的方式,乃至“承”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民间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强调基因和成长环境对人的学习能力、技能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据我观察,俗语中“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确实是基因的作用。然而就我们人类而言,基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动物性”方面,充其量在性格、性情等方面留下那么一点似有非无的“影子”或“痕记”,而在诸如职业等方面若有“承续”,那完全是权利或者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作用。比如,我们从周边的熟人中不难看到这种情况:父母是教师的,子女也是教师;父母是医生的,子女也是医生;父母是从政的,子女往往会考公务员……。这些都是因为对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比较熟悉,有的是容易入职(比如过去的“接班”),有的是熟悉规则,容易适应等等。总之,无论是什么原因,入职后基本上都能较快适应,虽不一定能在这一行业做出多大成绩,但是基本的生存不必发愁。
据说这种“子承父业”最失败的是“文学界”,就是作家、诗人之类搞文艺的一族。 纵观古今中外,在文学方面子承父业较为成功的寥寥可数,外国的有法国的大、小仲马,英国有创作出《简爱》的"勃朗特三姐妹";中国三国的曹氏三父子,宋朝的苏门三杰,其他就不是很多了。李白的儿子李伯禽很小就因为是大诗人的儿子广有声名,时人夸他“长能持,幼能辩,数梯公之德,必将大其名也已矣”。其实那完全是因有李白的光环。李白去世后,李伯禽很快就被打回原形……。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应该是前一段时间火遍神州的“屎尿”体诗人贾浅浅。贾浅浅差点成为能够成功做到“女承父业”的新时代代表,可惜“雪坑里留不住尿渍”,阳光下,为了拍马其父的那些“大作家”丑态毕露,贾浅浅当然也无处遁形。
人,不管干什么,要靠自己的真本事。父辈的光环能照一时,但很难照一世。图虚荣不行,走捷径也难。还有那些昧着良心胡说乱吹的人,哎,说你什么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