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这是六经的最后一篇。
厥阴是阴发展的最后阶段,阴极则生阳。这是天地之理,天无绝人之路。如果一阳来复,阴阳交融生长,那就会渐渐往好的方向走,疾病也就会退去;如果病邪未退,阴阳不能调和,阳亢于上,阴虚于下,这就是厥阴病。严重的厥阴病是很危险的,虚阳欲脱是其特征,就像烛火熄灭前要炸一下,临死前的回光返照也是这个道理。
厥阴病处阴阳变化之际,忽进忽退,病位也势必忽深忽浅,因为这种进退之间的特性,我们可以姑且将它归入半表半里证,属于半表半里之阴病,但治法上是以温里为主,因为三阴病以建立能量为先。
原文: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注解:
这是厥阴病的总纲。
《伤寒论》就是这样,只讲现象,不讲原理。在当时的社会下可能不需要讲,有些东西不用说大家也懂,这原本也只是当时的一本普及教材。可在后世就不同了,后世重术不重道,舍本逐末之学多,道的思维一旦淡化,就未必能参透里面的奥秘,所以需要来讲清楚其原理。
厥阴病首先是阴病,可证又都是阳热反应,这就是所谓的阴绝于下,孤阳亢于上,则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
“消渴”,口渴欲饮,饮而不止渴谓之消渴。津血虚兼上热是其特征。
“气上撞心”,上热,是津血往上走,津血又不够,上到心脏区域就上不去了,一撞即落,于是便有撞心之感。
“心中疼热”,人体有瘀阻会疼,津虚也会疼。津虚了,筋腱失去滋养就会挛急,急性的挛急就是抽筋,抽筋很疼;胸膜缺津液也会疼,隐隐的疼。若是厥阴,疼且热。
“饥而不欲食”,胃中有热,会容易有饥饿感;胃的津血不够不能受纳,人又会感觉吃不下去。正合厥阴病机。
“食则吐蚘”,蛔虫喜欢热的地方,如果上热下寒,蛔虫就会往上面跑,所以“食则吐蚘”。现在农药运用广泛,得蛔虫病的少了,这个证就少见了。食则吐还是会有的。
“下之利不止”,如果用下药,加重下焦的虚寒,下焦就更固摄不住了,于是下利不止。
原文:
327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注解:
脉微浮,说明气血由阴入阳,能逐邪于表,那就很快会痊愈。如果脉不能浮,仍在阴,那就还是好不了。
原文:
328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注解:
丑时是凌晨1点到3点,对应肝经;寅时是3点到5点,对应肺经;卯时是5点到7点,对应大肠经。这个时间段犹如一年当中的春季,阳气生长之时。厥阴病为阴尽阳生之机,在这个时间段往往容易解。
原文:
329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注解:
厥阴病为阴病,哪怕有上热,也不能给太多水喝,因为水也是阴性的,稍微给一点,病就容易好;给多了,病反而不容易解了。
原文:
330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注解:
原则上,阴证不可行汗下之法,津血虚的也不可以。
原文:
331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注解:
伤寒,若津血不够,人体便会发生厥逆,四肢冰冷,这是津血要先保内脏保元气。如果先厥逆,然后又发热和下利,说明人体的胃气回来了,津血功能增强了,又可以通过发热和下利来排邪了。这种下利自己会止的,邪尽则止。如果又发生厥逆了,说明人体又往阴的方向走了,那就有可能再次发生下利。这个下利应该是人体往阴走时,再次感受邪气,人体又从里来排邪。
从这一条可以看出厥阴病进退不定的特性。
原文:
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注解:
这一条讲厥而下利,一般来讲原本应该胃口不好的阴病,忽然胃口反常的好,有可能是病向好,但也要防止是虚阳欲脱的胃口好,这事实上是胃气欲绝时的短暂的虚亢。这时可以让病人吃一点饼,如果没有发热,说明这点能量还固摄得住,那就是胃气还在,那这个胃口好就是病向好的征兆,那就“必愈”。有时候忽然发热,也有可能是虚阳欲脱的暴热,这种热不能持续,如果膈一日搭脉,这个热象还在,那也就是快好了。如果三日后脉数了,说明热气有余,必发痈脓。
此条以时间周期来论断病的,事实上临证未必这么确切,也不似仲景一贯的行文习惯。
原文:
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注解:
这里的脉迟是指阴寒之证,用黄芩汤为误治,腹中应该更冷了,也应该吃不下东西,现在反而能吃,应该是“除中”,也就是胃气将绝时短暂的虚亢,病人必死。这里讲的还是厥阴病的特性,就是阴阳离绝之反应。
原文: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注解:
这一条讲的是人体的运行规律。
陷入阴证而四肢厥冷,气血不能达表,人体就只能从里面排邪,那就会下利;如果又发热了,那就是又从体表排邪了,那下利就会止了。汗出咽痛,这是通过体表和人体上部在排邪。如果发热无汗,而下利也不止,人体试图从内外两个层面来排邪,津液势必不够支配,津液不够,那就只能调动血液来支援了。于是便会拉脓血。拉脓血的话,咽喉不会痹,因为邪气已经有出口了。
从这一类的条文可以看出,《伤寒论》对于人体的理解很朴素很简单,大道至简,医学理论何其繁多,明道之人自然识得真伪。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