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讲,自古正邪不两立,正即正义,义字本身就是指对的道理,而邪是错,故邪不能称义,当然是错误的道理。柏拉图认为,当两种对立的观点存在,必定有其中一个是犯了知识上的错误,从这个角度推断,那么对的那个便是正义。可疑的是,就现实而言,并没有哪个哲学家能完全彻底地说服他的对手。在民主制的讨论中,人们通过投票决定哪一种政策是对的,于是讨论的结果一定是51%以上的人喜欢的为对,而在专制的国家,则由权力持有者决定对错。但目前看来,这两种决定对错的方法都有问题。反对前者的论调是,真理一开始往往被少数人掌握,比如哥白尼和迦利略。反对后者的人更直接,其实根本就无所谓对谓,因为,强权即正义,强权即公理。特拉西马库斯坚信,正义不过是强者的利益,当新的强者干掉旧的强者,新的正义会取代旧的正义。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里有个少年哲人,名叫卡利克勒斯,他的观点比起特拉西马库斯而言更为激烈。卡利克勒斯说,一切法律都是无能为的大多数人造作的,他们的目的全是自私自利,他们用礼法压制真正有能力的少数人,以免真正的强人侵夺他们的利益。他认为,所谓的不公,不过是人类贪多好胜的感情,无能的人巴不得主张大家平等,不公平才是天道。他的观点让人联想起马太效应,凡多的要让他更多,少的要让他少到没有。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观点似乎也暗合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以弱肉强食为天然正义。这种正义观最终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养份,特拉西马库斯说,世间讲公道的人最吃亏,你看政府收税,公正的人定多出些,不公的人定少出些。正义无私的人办事,得不到公家的酬报,还被许多的亲戚朋友骂他不通人情,而不正的人却处处享受荣誉。他所描述的情形,我们是如此的熟悉,那便是,窃钩者诛,窃国者王侯。
读完这一章,我亦觉得对正义观的解释变得尤其困难,待我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再次读完,或是可以重新来审视与探讨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