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是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马远被称“马一角”,他的绘画特点就是所绘内容集中在画面的一角,一边虚一边实。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踏歌图》,就能够看出马远绘画的这一特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0907fba538db51b1.jpeg)
你看,画面从左上到右下,一条斜线分割了画面。
这和北宋时期大山大水的全景图有了很大的区别。
除了这一点,《踏歌图》还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看画上的题诗。
宿雨清畿甸,
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
垅上踏歌行。
这是王安石所做的一首诗,应为宋宁宗杨皇后所题。
杨皇后是一位平民出身的传奇皇后,不仅在政治上很有头脑,在艺术方面也才华出众。
这首诗的大意是:
夜雨过后的城郊一片清新,早晨的太阳照耀着京城。丰收之年民众安居乐业,在田间欢快地踏歌而行。
可见皇室选用这首诗,是为了表现南宋经历风雨飘摇,进入了国泰民安的状态。
很显然,这是一首有浓厚政治意图的赞歌。
那么,马远是怎样表现诗歌中的境界的呢?
这幅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尖峰耸立,楼阁隐约,宛若道教中的仙山琼阁;树木苍劲,山路蜿蜒,又像是人间景色。
或许,那近景表达的是民众的生活,而远处的仙山楼阁代表着皇室贵族的高雅境界吧。
仔细看画作。
近景中,一条山路贯穿画面左右,像一首曲折的五线谱,山路上的几个人,成了疏密有致的音符。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e6efbfb1a2455299.jpg)
一位老人右手持着拐杖,左手左脚打着节拍,回头看向后面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11c3a113d545bcdf.jpg)
这两个人的姿势很有意思,前面的人一面张着嘴唱和着,一面手舞足蹈打着节拍。
他身后一人拉着他的腰带,也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想要跟着舞蹈。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5c5e5e39c3121cdc.jpg)
再看最后这位,竹竿上挑着酒葫芦,看着姿势,显然是喝多了。左胳膊抬起来,想要跟着舞蹈,无奈摇摇晃晃,步子迈不开,只好放低了身体。
从他们的装束上看,很明显是一群农人,正在欢乐的踏歌舞蹈。
山路左边,路边站着两个围观群众,一大一小。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ead9cc5675fd9437.jpg)
这两个人的关系我猜测了半天,从高个子的人衣服露出的左肩分析,大概是一位年轻的母亲。
她一手拉着孩子,一边抿着嘴笑,有点羞涩地看着这群山路上纵情歌舞的人们。
小男孩两只小手挥舞着,学着他们的样子,脸上露出开心的笑。
这是一副多么真实的生活场景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a0023053973132f8.jpg)
山路左侧,有流水,有密而高的草,也许是丰收的庄稼也说不定。
山路右侧,是高大的疏柳,对面是两块巨石,大小呼应;巨石前有开着花的小树,后面则杂树丛丛,也是前后呼应。
一条奔涌的河流从画面中间流过。
看左侧的巨石,画家用侧锋长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好像山石是用斧子劈出来的一样,被称作“大斧劈皴”,“大斧劈皴”也是马远在“小斧劈皴”基础上的发展和独创。
再看画面上半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7a33ed53c6a2560f.jpg)
左侧山峰直上直下,结构上还是使用的大斧劈皴。山顶上的树木,柔和了山峰的尖锐。
山峰右侧,云雾缭绕间,是松林和楼阁。
我们看楼阁飞扬的屋檐,带着几分仙气。这肯定不是刚才那群人的住处,而是皇家贵族们的居所。
再向远处,云雾间露出山峰。
纵观整个画面,画家用云雾制造了画面的空间感,用物体的大小也突出了远近距离。
我们再回想宋宁宗所题的诗,就会明白为什么画家把踏歌的农人画的小而突出,而画面中景表现楼阁也很明显。
这些都是与诗歌的内容相应的。
最后,再说说画的尺寸。
《踏歌图》为绢本山水人物画,高192.5cm,宽111cm,是一个巨幅的画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