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边界,说的是我们对人或事所做的各种不真实、不客观,并能将我们束缚住的思维假设。这种思维假设往往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它会阻碍我们实现目标,会让我们不时地陷入痛苦,并将我们牢牢困住。
比如“只有做到出类拔萃,我才有价值”“我的人生价值,就建立在我的职位、声誉和财富上”“只有实现了财务自由,我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孩子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人生”“赚钱少的男人,就是没出息的男人”,等等,这些就是隐藏在很多人头脑中的思维边界,也就是对人或事所做出的各种不真实、不客观的思维假设,它们非常普遍,存在于很多人的头脑中,而且我们每个人还有其他的、不止一个的个性化的思维边界。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限制性信念”,与我在这里所说的思维边界非常类似,但思维边界的概念外延要比“限制性信念”大一些。
思维边界之所以会把我们困住,是因为它代表的不是客观世界的现实,而是我们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假设。这种假设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扭曲后产生的不真实、不客观的狭隘框架。
这些狭隘的思维假设和框架,困住了很多人。在意识到自己头脑中的思维边界,并将它们转化或破除之前,我们看似自由,实际却毫无自由可言。因为头脑中各种各样的思维边界就像一个个枷锁,每一个都对应一个枷锁内的世界与枷锁外的世界。一个人如果背负了很多枷锁,就会生活在由这些枷锁框定的非常狭窄的空间里,不但会经常感到沉重和压抑,同时也与枷锁外的世界失去了连接。
所以说,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边界,就是我们每个人能够走到的最远处。
我头脑中的这些思维边界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主要有五个原因,分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过往经历所形成的解释框架、集体的思维边界、偷渡而来的观念,以及强大的路径依赖。
第一,原生家庭的影响。
母亲每次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她都会习惯性地把它归咎于命运或性格或过去的经历或基因,而如果我在这时去安慰她“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就会说,“有时候,人要认命”。
这些想法和说法,不仅体现了这位学员的母亲头脑中的思维边界,同时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进入我这位学员的心智,成为了她的思维边界:“不论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我要认命。”
在后来很多年里,这位学员都在为这句“不论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我要认命”的思维边界付出着代价,损耗着青春。
第二,过往经历往往会形成一个或多个模式和框架,然后我们又倾向于用这些模式和框架来理解和解释此后人生中发生的各种事。
如果我们小时候只有在学习成绩非常出色时才会得到父母的表扬和鼓励,学习成绩退步时就会被父母责骂,渐渐地,我们很可能就会形成“只有我的成绩好,父母才会爱我”的思维模式,并用这种思维模式将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进行广泛性的解释,遇到任何让自己感到别人不爱自己或对自己不太好的时刻,都可能把它套入这个既有的思维模式里,并把这个思维模式里的“成绩好”变成“足够优秀”,把“父母”变成“所有人”。
直到有一天,我们把“只有我成绩好,父母才会爱我”的思维模式变成了“只有我足够优秀,别人才会爱我”或“只有我足够好,别人才会对我好”,并用它来解释自己遇到的各种关系与问题,它就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边界,而我们也在不知不觉间被这个思维边界牢牢框住。
第三,我们所属集体的思维边界,也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维边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集体的思维边界一旦形成,就会不断自我强化,然后就会作用在身处这个集体的每一个人身上。
第四,偷渡而来的观念,也会形成我们的思维边界。
有位心理医生曾参与一个酗酒治疗项目。那时,他每天都会听到酗酒者说酒精能帮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麻烦和挫折。后来有一天,这位心理医生开车回家遇到了堵车,拥堵不堪的交通状况让他感到异常烦躁,就在这时,他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念头:“回到家后,我一定要立即喝瓶啤酒放松一下。”
其实,那个想法来自那些酗酒者,并不是他自己的。但是,他们总在他耳边重复这句话,就使之变成了他自己的想法。
第五,无论造成思维边界的原因是内因还是外因,最终都会在路径依赖的加持下,发挥出强大持久的作用。
比如“我这次成绩好,父母才会夸奖我”,最初,这个念头的出现可能只是一瞬。但是,这个念头产生后,它会有让自己生存并延续下去的倾向,它会自我强化,并最终在某一天脱离现实,成为我们如影随形的思维边界。
具体表现是: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们总会无意识地使用这个想法来理解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个想法不断地完善和扩展下去,最终发展为“只有我足够优秀,别人才会爱我”的更广泛性的思维边界。
基于以上五个原因,我们的头脑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系列非常强大的思维边界。更可怕的是,我们根本看不见它,因为它是隐形的。
这就好像,假如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被一根绳索绑住了,同时看到了那条绑住你的绳索是什么样子、什么材质、绑住了你哪个部位,那么你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挣脱这条绳索的束缚,让自己不再难受;但如果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很多条绳索绑住了,也看不到它们的样子、材质、绑住你的位置,那么,你就只会感到痛苦,却无从知晓这些痛苦的根源,以及消除痛苦的方法。
如果是这样,又该怎么办呢?
在这里,我为大家提供了转化或打破思维边界的三个简要步骤。
第一步:要清楚地知道思维边界真实存在,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正在发生作用的思维边界。
如果某些问题或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你身上,其背后就很可能有思维边界在作祟,比如有些人总是在跳槽,有些人接连与恋人分手,有些人总是无法交到知心好友,有些人总是在同一类问题上受挫,有些人总是在为同一类问题而苦恼。这些情况通常是在提醒我们,其背后可能是某个根深蒂固的思维边界在作祟了。
学员小米,今年29岁,一直没有谈过恋爱,每次有男生找她都会被她拒绝。与此同时,她又很期盼能有个恋人。在探索之后,我们发现,她之所以会有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是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还没达到自己心目中优秀的标准,所以每次有男生接近她,想邀请她一起吃饭或喝咖啡,她都会下意识地拒绝,拒绝之后又深感后悔。这样的行为方式总是在她身上一遍遍地重演。
这种反复重演的问题,就是在提醒我们,其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边界。后来,我们找到了她的思维边界——“只有我足够优秀了,我才有能力去谈恋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