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泰勒斯回复:“看清你自己”
因为人随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人一旦产生了情绪,就会为了维持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而说服大脑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久而久之,我们就真的会将这种虚假的思维指令当做是真实存在的。
因此只要是人,必然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训练来调节正确认识的程度。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
蔡叔举了几个大脑骗人的例子。
“证实偏差”: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
举例:我先入为主的认为你不错,那么你干什么都看起来不错;我看你着装得体、干净漂亮,那么你做起事来应该也是干净利落的。这些都是大脑骗人的方式
更神奇的是,对于被欺骗这件事,很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因为我们是从心底“乐意”被欺骗。
而我们之所以没能真实的认清自己,也是因为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记忆不靠谱”: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很多实验都证明了,只要记忆已经过了一段时间,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过去某个时点的三维定格照片影像。它之所以能呈现在大脑中,是来自我们对信息的压缩、处理和加工。这里面可能掺杂了情感和主观成分,也可能包含了某些不知名时点的片段杂质。
我们的生活在不断继续,各种片段和情感作为杂质一直不停地在记忆库中游走和穿插,相信每更新一次,我们都将拥有新的记忆和新的故事。
这没什么神奇的,因为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虚假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这个现实包括我们自己。
“不懂装懂”
苏格拉底说过:“我唯一所知的是自己一无所知”
作为人这种生物,因为我们的精力和寿命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知识肯定是有边界的。我们现有的知识会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迭而不断翻新,上一秒我们所信仰的绝对真理到了下一秒可能就变得荒诞不经。
因此我们不仅学不完知识,也并不拥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如此看来随便抛出一个知识,“不懂”是常态,“懂”才是非常态,但是显然,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意识。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有不懂装懂的倾向。
非刻意的不懂装懂是自我认知的巨大缺陷,就是非但我不知道,而且我竟然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个很要命的事情。
刻意的不懂装懂就好一些,因为“刻意”这种心理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内心深处是知道自己不懂的,心里默认了。至少证明了他在认知习惯上没毛病,病还是可以治的。
为什么我们总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呢?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建构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
“认清真实的自己”
大部分人都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于是只能常常依靠外界的评价和态度给自己画像。
这种通过他人评价的“大数据”为什么不可信?
因为我们的初始动机已经偏离了“客观”。每个人都有把自己塑造的更完美的倾向,于是,我们需要更漂亮的衣物,我们需要更强大的工具,我们需要化妆、美颜、虚假的头衔。
这一切不是为了给自己看,而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好的评价,从而利用这些评价反向塑造大脑对自己的印象,我们的动机就是用这些素材去“喂养”大脑,从而创造一个想象中的虚幻的自己。
通过这样的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怎么会靠谱?
如何摆脱“装”?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并不能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我们只能概率性地通过这个行为来获得短期满足,接着就会有同等概率获得与之程度相当的挫败和羞辱。
类比物理上的“均值回归”:无论是低于或高于真实价值的状态,都有向真实价值回归的趋势,其回归趋势的强度就类比于弹簧,偏离中心越远,强度就越大。
所以“装”无益于自己
想想你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的评价,或者致力于满足他人的期待?这种取悦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无非是让自己对自己更满意而已。
当你常常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受真实的自己时,就自然没有必要再活在他人的意念之中了。
不装,有利于你在认清自己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所以别装,千万别装。
未完待续……
2019.01.19 洁榣
笔记均摘抄原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