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买了《断舍离》的电子书开始阅读,被强烈吸引,以至于只顾着看下去却没有做任何的笔记。今天回过头重读昨天的内容,有了更多的启发。
“断舍离”听起来似乎不像一个易于接受的词,如果有人开创了一种理念或思想,它的名字更可能是抽象的名词,而这里我们听到的是三个单字组合成的动词,并且仿佛自带驱动力的动词,从口中读出来,有一种迫切想依此行动的力量。
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作者所说的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怎么做到断舍离?开篇第一章,山下英子就向读者揭示了断舍离的机制: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听起来,多么简单的一句话,但若不读文章,我不知道背后还有如此的深意。总结起来,做到断舍离,要明确两条轴线,第一时间轴永远是当下,而不是过去或未来;第二,关系轴主角永远是人,而不是物品。我们不能做到断舍离很多时候就是弄错了时间轴和关系轴。活在过去或幻想之中,使时间轴错位;以物为主,以人为辅,物品的存在不是为了人的需要,而是基于物品的价值(这种价值非当下需要),使关系轴错位。
外物承载了太多人为的附加值,人们对外物越来越依恋,身边堆满越来越多的物品,人生在不断地做加法,直到完全把自己淹没。如同一般的收纳术与整理术,它们教人们怎么将东西分类,怎么用收纳盒、整理箱来把混乱变得整洁,但是它们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物,它们的暗示是鼓励人们做加法,它们就像在说:喜欢就买吧,不管用不用得上;便宜就买吧,不管需不需要;反正有“我”帮你收拾呢,反正我总有办法帮你收拾呢!结果,是物品越来越多,个人的有限空间变成了整洁的收纳格,生活的自在消失了。而断舍离告诉你人生要做减法,你才是物品的主人,无论物品有什么样的价值,不符合你当下的需要,你就应该舍弃它,防止被它奴役。
英子说断舍离是她从瑜伽修行中借来的概念,与其说这是一种收拾物品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修行的方法。正确判断物品是否是当下的自己所需要的,首先必须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所以通过断舍离,绝不仅仅是筛选物品,更重要的是筛选自己。
突然想到辉哥今天的文章里写到人要有镜子,有更多的镜子去观照自我,这样才能成长为厉害的人,联想到这里,我觉得镜子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物,物甚至比人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潜在思想。文中的一个例子做了很好的说明。朋友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动地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而你当下在用的,只是买甜甜圈时的赠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更好的那一个呢?你回答说,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那么,你的潜意识就暴露出来了。
顾名思义,潜意识就是潜藏在大脑里,自然而然,习惯性产生的意识。正因为潜意识的存在像呼吸一样顺畅,所以我们不会觉得它有任何问题,一直以来这就是我们的第一反应,我们几乎难以察觉自己的潜意识可能是错误的、消极的。将名牌的杯子束之高阁而选择普通的杯子得过且过,其实,潜意识里是认为自己不配,认为自己还没到能用得上那么名贵的杯子的水准。
如果再回想一下,除了名贵的杯子,你日常会主动给自己添置高级的物品吗?你更愿意用低廉的价格购买差不多的用品还是愿意用较高的价格购买舒适、美观和愉悦的心情?你的生活习惯里藏着你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判。
所以啊,用更适合、更好的物品替换掉现在那些将就吧。你换掉的是物品,提升的是对自己的觉知。你会逐渐适应自己和这些好的东西是相配的,你会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周围,你的潜能将得到大大的发挥。因此,山下英子说,通过“收拾”(在本书中,收拾有特别的意思)看得见的世界,你将打开通往看不见的世界的大门,在那里,才是命运的力量之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