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血运行于脉道之中,周流全身。若血溢于脉外,即为出血,亦称“离经之血”。
(一) 血的生成
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化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就是说中焦脾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是生成血的基本物质。此外,在血的化生过程中,还要通过营气和心肺的作用,方可化生为血。
此外,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与转化的关系。血能生精养精,精能化血生血。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若肝血充盛,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若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正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辨》中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
(二) 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此外,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都说明血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故若血虚、血热或血瘀,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失常的病变。轻则失眠多梦,烦躁,重则神志恍忽,惊悸不安,或谵语、狂妄、昏迷不语。
(三) 血的运行
血在脉道中循行不息,流布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周身。
血的正常运行,是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心、肺、肝、脾的关系更为密切。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的运行;肺朝百脉,循行周身的血都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宣降,敷布全身;肝主藏血,可储藏和调节血量;脾气统血,使血行脉道之中而不溢脉外。所以血的循行,主要是在此四脏的相互协调下共同完成的。若此四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的失常。若心气虚,血行无力,可见血瘀;肺气虚,可出现气血两虚及血瘀;肝不藏血,脾失统摄,可出现吐血、衄血、便血等血不归经的证候。
三、津液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同属水液,来源于饮食,由脾胃运化而生成。一般说来,津是指体液中清稀的部分,它流动性强,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是指质地粘稠的部分,它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由于津与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津与液常可并称。但在发生“伤津”和“脱液”的病理变化时,在辨证论治中,又须加以区分。
(一)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主要依赖于肺、脾、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脏腑。《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对津液代谢的简明概括。
(二) 津液的功能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如:布散肌表的津液,可滋润皮毛肌肤;流注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眼、鼻、口等孔窍的作用;渗入血脉的津液,可充养血脉;注入脏腑的律液,具有濡养和滋润脏腑的作用;渗入骨髓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脑髓的作用。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对气与血在功能上的不同作了简明地概括。但是,在气与血之间,同时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可具体分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与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
(1) 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说气与血有着生化的关系。血的生成,是气与气化功能的结果。血的主要成分,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又通过脾、心、肺等脏的气化作用,变化而赤形成血,所以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生化无源,可导致血虚。
(2) 气能行血 血属阴主静,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的运行,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条达。所以,若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脉瘀阻,气机逆乱,则血行无序,或血随气升,出现面红目赤,甚至吐血、衄血;或血随气陷,出现少腹坠胀、下血、崩漏等症。
(3) 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说气对血具有固摄作用,气可使血行于脉中而不外溢。若气虚固摄无权,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如便血,崩漏,肌衄等等。
以上三方面均是“气为血之帅”的具体表现。
(4) 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是说气必须依附于血而存在,气需血的滋养。故又有“血为气舍”之说。中医学认为:无形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而存在于体内。若气失依附,则浮散而外溢,出现“气脱”之证。所以,临床中常见血虚者,气亦易虚;血脱者,气亦随脱。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血关系相近。气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起到了气化、温煦、推动与固摄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又需依附于津液。
(1)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故脾胃之气健旺,则津液生化有源;脾胃气衰,则津液不足,临床可上见气津两伤之证。
(2) 气能行津 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以及化为汗、尿的排泄,全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脾的运化水湿,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化气,才能保证津液的正常代谢。如若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亦随之受阻,而出现水湿的停聚,临床上称之为“气不行水”或“气不化水”。反之,由于水湿的停滞,亦可造成气机的不畅,于临床上常称为“水停气滞”,二者常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水湿、痰饮等疾患。
(3) 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津液的代谢,不仅有赖于气的推动与气化,同时亦有赖于气的固摄。只有气的固摄作用正常,津液才不致无故外逸。若气固摄无权,势必导致津液的外泄,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等证。同时由于气附于津液而运行体内,所谓“津能载气”,所以当津液大量外泄时,亦可出现“气随津脱”的病证。
(三)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皆为水谷精气所化生,津液又是血的组成部分,二者关系至密,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在病理变化时,血与津液每多相互影响,如津液亡脱,必然影响血的生化补充,出现阴血亏损的证候;反之,大量失血,亦可出现津液不足,口渴,尿少的证候。因此,对于失血的患者,临床不宜用汗、吐、下三法损伤津液;对于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的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