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青山若夫
-1-
近来无事,看完了湖北籍作家韦君宜先生的《思痛录》和《露莎的路》。合上书本,心中余味难消,一种深深的震撼在心中翻涌。
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读那个时代的书籍,我原也曾迷惑,此刻仿佛明朗了几分。我是被那个时代的信仰以及他们在坚守自己信仰过程中的故事所牵引、所打动。
韦君宜先生在书中深情回忆了当年发生的事情,上了年岁的她写出这些文字时更能够看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信仰的坚守。
我常常问身边的人,你有信仰吗?被问者往往都会一笑置之。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金钱至上的思想占据了我们的脑海。我们更多去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物质以外的东西。
信仰的荒芜似乎成了当代中国的现状。有人曾说国家无信仰则亡,民族无信仰则衰,社会无信仰则乱,大学无信仰则烂,教授无信仰则堕,人无信仰则躁,家庭无信仰则变,这些言论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可见信仰对于我们的巨大影响。
-2-
若溯其源流,中国人的信仰其实早已有之,在蛮荒时代,人们就有对神明的信仰。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人们的信仰被君主取代,对王权的信仰让人们别无选择。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国人对儒家的信仰被推翻,对权力的信仰开始瓦解,但人们还是有着自己的信仰。
在国家水深火热的年代,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国家的信仰让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在《思痛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共产党人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忍受着各种折磨,这些苦痛没有让他们动摇,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诗篇。
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金钱至上的观念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万能的钥匙。”我们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匆匆前行,早已成为欲望和物质的奴隶,精神的追求早已抛在脑后,所以信仰成了一种精神的奢侈品。
-3-
我曾在朋友的口中听得一个真实的故事,朋友的祖父不幸罹患癌症,医生在经过一番检查后告诉他好好珍惜最后的几个月时间。朋友的祖父信仰佛教,他一生行善,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得非常淡定,他相信这是佛祖对他的考验,自己一定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
在剩下的日子里,他依旧行善积德,日子和平常没有两样,只是心中非常坚定自己信仰的佛祖会施恩于他。说来也怪,他居然一活就是几年,现在依然精神矍铄。信仰有时真的能让我们超越肉体,拯救我们的灵魂。
中国本是一个有着多元信仰的国度。林语堂曾说:“中国人在得意的时候信儒教,失意的时候信道教、佛教。”记得我曾读过的一本美国人史密斯写的书,书名叫《中国人的性格》。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任何中国人如果想办一场佛事,又请得起和尚,那就花钱请和尚来,自己因而就成了“佛教徒”了;如果他想请道士,同样也可以花钱请道士来,于是他也成了“道教的信徒”了。甚至这两个宗教的人都可以请来,因为在国人心中,两者并无冲突,可以等同。可以看出,这些多元的信仰很难让一个宗教在国人的心中一家独大,也因如此,我们在信仰的选择上,一直在做一道多选题。不过太多的选择就意味着一种茫然,故而很多人便觉得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无信仰。
从这些例子来看,我们并不是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有着自身的特色,在物欲横流、信仰荒芜的今天,找回信仰依旧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信仰如灯,在人生的道路上指引着我们前行,信仰如帆,会在茫茫的人生海中助推我们前行。生活在一个信仰荒芜的时代,我们应该要时刻警醒自己,去寻找一个精神的信仰,无论是宗教的信仰还是非宗教的信仰,这些物质以外的精神追求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种长久的安全感,让我们找到精神的皈依。
(转载请记得联系作者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