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啥想写这个?
相信所有在创业以及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一样地会经历蹒跚学步时的所有蠢笨的事儿,直到双腿的肌肉在一次一次跌倒又起来中变得强壮了,才会走得自然、稳健。
其实我现在也还在最蠢笨的阶段学步着呢,但之所以想写这么个东西,是想与你分享创业的路上,每一个决定、选择时的心路历程。也许你也曾和我用一样的心智和标准做出过萌萌哒的决定,然后,然后就又在别人已踩过的坑里,又踩了这么一次。也许看着别人踩一遍,不如自己踩一遍这么记忆深刻,但如若能有多一点智慧,可以预先在头脑中预演:这个坑,是为什么形成的?为什么外人明显看到了这个坑,你却能视而不见?这些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是不是可以节约出来你宝贵的踩坑时间去爬点坡呢?
于是,基于这个原因,即便我现在也还在蠢萌的阶段继续踩坑呢,也还是希望通过记录、分析、复盘的方式,让更多的像我一样的你,能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更刀刃上的地方。
二、创业——持续更新的人生
《第一篇:3000万的估值与2%的股东》
1、决定加入的判断标准
2015年初时,应一个好友邀请,初步了解了一下这个创业的IDEA,就兴冲冲的、满怀着无限憧憬的加入了一个全新的、以打造B2B+O2O平台为目标的创业团队。在那之前,我也曾在两家都拿到了A轮投资的创业公司工作过,现在一家倒了,一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却依然还在亏钱。
回忆那时决定加入的选择标准,有这么几条:
1、邀请我的朋友,人比较靠谱;
2、已有团队20多人,一片繁忙景象;
3、那时是O2O的风口,再加上B2B的规模,创业的IDEA感觉很不错;
4、发起人和主要投资人是已经一家拿到A轮投资的公司的CEO和COO,于是这家公司的背景,看起来比较的光鲜亮丽;
5、我可以拥有股份。而之前在创业公司打工一年,只有期权。
现在的复盘:关于是否加入一个创业团队的首要的判断标准将会变成:
所做的市场,是不是:1》刚需、2》大市场、3》高频次 ?——学习自李笑来。
现在在回想,当初想做的事,是属于旅游行业的特别垂直的领域,并且面向的是全国2万多家的旅行社,明显的以上三条,统统不符合啊!
2、股权分配逻辑
再来接着说股权。决定加入前,一起参加了一次董事会,给我的股权分配逻辑是这样的:
1、公司估值为3000万(实际注册资本为100万)
2、我的工资当时为1万5,因为是刚起步的创业公司,只发5K,余下1万折算为期权发放;
3、我出资5万,加上工资折算,且作为创始人之一,故可占股1%+1%的期权。
第一次真正的当股东,我的内心是激动的,以上的股权分配逻辑和结果,我没有看出有任何问题,就兴冲冲的答应加入了。
然后,家里有个理工男老公,和他说了我后面的工作打算,以及如此这般的分配逻辑后,他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最尖锐的问题——注册资本为100万,从何来的标准,估值为3000万?如果能成功的拉人入伙,发起人甚至不需要经营公司,就可以直接用后入者的出资盈利!
我一脸懵逼的记下了他的话,仔细琢磨了一下,是啊!如果以估值3000万,来算股权,投入100万,只能占3.33%的股份哦!!!
那么,这个估值,是谁定的呢?如果估值10万,我投1万,就能占10%呢!
可为啥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就没有想到呢?!
就是因为一听到创业就激动呗!
——但是,不以股权为目的创业,就是耍流氓!
于是,经过一次董事会的表现,以及又一轮“谈判”,最终的结果是投资6万,占股2%,工资1万,期权1.5%。
我的内心对这样一次经过谈判,争取到的利益增加,是很满意的。
《待续。。。。》
q^��%׳��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