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买这本书是冲着标题来的“一本书让你读懂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
四十不惑,记得从我二十岁在学校的时候买过一本《三天学会编程》,打那以后,就再也没相信过世界上有不劳而获的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图书馆那成千上万册书本上记载的文字,是你的认知。必须通过你脑力的劳动才能够获得。
那为什么还买这本书呢?原因有二
1. 之前看过一段梦的解析,只留下了一个印象,这书我靠自己是看不下去了...
2. 之前看过一本歌德谈话录,让我人物传记一类有了些兴趣(之前其实很讨厌这类书,因为此类传记基本都是写名人的,普通人出了传记也没人看。而身为名人,其实主要都还是普通人的生活,那些惊心动魄,慷慨激昂,辗转反侧一生也就那么一两回而已。于是无论是出于崇拜还是写作需要,一般这类书都要杜撰80%的内容,活生生的写成小说)。歌德谈话录不同,我看到一个普通的歌德,仿佛穿越到那个时代,在他身边,经历辉煌,品味平淡...
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两个下午,大概5个小时。中间间隔了快有三周,一来过年的状态还没缓过来,各类忙碌。另一方面这本书应了我之前对传记类书的评判,更尤甚者,作者还时不时加些总结,拔高一下。酸到我胃里。然而我有个坏习惯,就是开始了总有个结尾,因此硬了头皮看下来...
我的读书笔记通常不写书,因为总觉得就像吃甘蔗,再甜,嚼完一遍剩下的渣别人很难有兴趣捡起来再嚼一遍,且不说自己的味蕾到底是否正常或强于他人尚存疑,单单就是留下的口水就有让人恶心的嫌疑,而且不定会坏了原来的味道...
因此写笔记的目的在于互动和再思考,告诉别人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无意去讨论对与不对。文字的本源在于交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
总之5/6本书都在介绍弗洛伊德的才华和傲人的品质,最后一章 趋附与背离 印象比较深,于是也有了写笔记的动力。这章讲弗洛伊德立山头之后,经历追随,“背叛”,回归,升华的过程,尤其是和荣格的那段过往。我老板推荐过一部很不错的电影《A Dangerous Method》就是讲述这段历史。弗洛伊德后期与癌症共处的16年,33次手术,尽量不用麻药(怕思维受影响)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如果不是鸡汤,还是很感动的。当光环和伟大的激情褪去,唯一重要的是,想说的还没有说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