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需要理解感悟,但不释义。我拒绝背诵诗意,拒绝默写诗意,我觉得那会破坏古诗的意境,让一首首意境悠远,融韵律和节奏之美于一体的诗词,变成一个个枯燥的汉字,和一句句言不由衷的句子,绝对是学古诗最失败的方法。但我们一定要理解诗意,体会诗意。每一次上古诗,我从孩子的感受出发,你看见了什么?你听见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我”开始,将“我”的生活经验,关照到所学的古诗当中,从诗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让这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文学经典,能在内心深处寻找可以安放的土壤,然后生根发芽。
教《宿新市徐公店》,我问:“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胡成湜第一个举手:“我看见了一个小朋友再追蝴蝶。”
”追蝴蝶很好玩,小朋友很开心吧!那他追到了吗?“我追问。
“没有没有!”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叫道,“你从哪里知道没有追到蝴蝶的呢?”
“飞入菜花无处寻。”
“为什么飞入菜花,就找不到了?”
刘嘉琪很积极: “因为花丛太密!”这样说也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还需要借助世人的写作角度,不是凭空揣测诗人的内心,而是根据他的文字,去感受是人当时所面对的情景,进而理解古诗。所以,肯定孩子的同时,要求他继续寻找,最合适的答案。
“因为,蝴蝶是黄色的,菜花夜是黄色的。”聪明的小男孩欧阳瑾,只要举手,就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你从哪里知道,蝴蝶是黄色的?”
“儿童急走追黄蝶!”
读得很细致,看来这两句孩子们理解了。
那么,“篱落疏疏一径深”,又怎样来理解呢?没有直观的东西可以感受。
首先要理解“径”,以诗解诗的方法很好,我说:“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径”是什么?”
“是小路。”这首诗学过,孩子们都知道。“石径是石头小路,那径呢?”
孩子们自然就知道了。“小路延伸到哪里去了?”
这时候答案有些五花八门,没关系,慢慢读,慢慢思,自己就能明白。
“篱落疏疏”,继续引导:“有篱笆的地方就会有什么?”
“有人家!”
“人家一多了,就形成了什么?”
“村子!”
“篱落疏疏一径深,这条小路延伸到了深深的远处,是什么地方?”
答案已经在孩子们心中了。
“树头花落未成阴。”以梧桐树为例来讲,每年春天,梧桐先开花,再长叶,这是和其他植物不太一样的地方。讲清楚了这里,这首诗就进入到了孩子们的心里,不过,要让小诗能在心里生根发芽,还不能停下来。
“读了这首诗,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开心?是不是想去玩了?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下面,你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你现在心里的感受吗?你写着个词语的时候,想用什么颜色的笔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管是是谁,此时此刻,都欢快的拿出了彩色笔,跃跃欲试。
不一会,刘祎玲举手,她用绿色写下了”舒畅“(字不会写,写的是拼音)。我问:”你为什么用绿色来写舒畅这个词呢?“
孩子的回答,让我觉得她比同龄人要懂事很多:”我觉得读了这首诗以后,心情好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就忘记了。绿色让我很舒服。“
贺雅萱用蓝色写下了”贪玩“,她说:”我也很喜欢玩,用蓝色写,觉得是在蓝天下自由自在的玩,很自由!“
邵思嘉用绿色写下了”玩“,她觉得是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玩耍。
佘镕舟用绿色写下了”平淡“,他觉得读了这首诗,让心情能慢慢平静下来,感觉很舒服。
二年级的孩子,应该是对色彩的感知更胜于文字的感知,能用颜色来表达学习的感受,相信,这首诗,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内心,都有不同的色彩。这首带着色彩的古诗,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找到了生根土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