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发展,可谓是老生常谈了,这类书籍也是汗牛充栋,各个专家学者,甚至每次培训都会涉及。但是,这个主题确实非常重要。
我们自己也作为老师也清楚地知道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希望通过自我发展,不断的精进自己的。用阿德勒的理论的话这叫“追求优越”。用朱永新的话说这叫追求“卓越”。
这一次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教师发展的内容,就这个内容我想和大家从四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是 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二是教师的本质;三是优秀教师的评定;四是教师的自我发展。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因为我是学历史的,可能有一个学科的通病吧,见到什么都想追根溯源。像教师的职业发展,我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顾教民以猎;神农始作耒,教民耕种,后稷氏稼穑(se),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伏羲也好,神农也好,他们是教人耕种,教人一些生活技能。这里就有了“教”,但是。这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的教。(非职业化)
再看第2段材料,到了西周时期,政教合一,官师合一,这里的教授是为国家服务的。不过这时教师职业仍然没有独立,是别的官员兼职的。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办学收徒,开创私学,此时专门的教师职业才开始出现。(职业化)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明确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同时荀子提出了天地君亲师。它是我国儒家的祭祀对象。也可以说从这时期有了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了。
然后到唐代韩愈的时候,就有了,我们今天常说的那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再往下追溯到清光绪年间,也就是1904年的癸卯学制,制定了一系列初等高等小学章程,中学章程,大学章程等。咱们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专门化)
当然今天的教育除了体系化外还有法律化,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更是备受关注。(专业化)
这是第一部分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部分,教师的本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曾这样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养的使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的本质是“塑造人”。这和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定义是一致的。那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该如何塑造人呢?他认为应该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要注重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培养和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亦师亦友。也就是说应该真正把孩子们当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孩子,进而更喜欢或者爱他们,而他们也会乐于和你亲近,乐意跟你学习的。
第三部分是对于优秀教师的评定,我们该如何评定呢?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定标准。但是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你的学生愈深深的爱上你所教的学科,你这个教师越优秀”
我们又该怎样让学生深深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呢?这就需要到第四部分了。需要我们教师自身的修炼,自我的发展。
说的这里我先给大家看两个例子。一个是李镇西老师,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严慈相济,每一个事件都能抓住教育的契机去引导孩子们的老师,真正做到了睿智的爱,也被大家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再一个是之前李校给我们放过的我是演说家里王磊老师的一段演讲,我们再回顾下。(视频中的王磊老师知识渊博,文学素养相当高,这样的老师怎不让人佩服。其实我当年学历史,也是高中时期受我的历史老师的影响的。我当时就觉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做一个历史老师怎么这么厉害,而且他还告诉我,如果你选择初中历史,你就是初中的起点,初中的水平,如果你选择高中历史,你就是高中的水平。因此我选择了高中历史)
关于教师自我的发展,我们要是举例,还会有很多方面,这里边我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第六章的内容和我自己的感受来谈五个方面。一是职业认同,二是丰富的专业技能,三是专业写作,四是加入学习共同体,五是多做研究。
一,关于职业认同。(其实这也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职业认同需要我们教师爱职业,爱孩子;从职业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这让我想到新网师中朱永新老师曾经说的这样一个内容:你如何看待教师这一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这样的教师是平凡的;有人说,教师强调的是奉献和牺牲,这样的教师是神圣的;有人说教师对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与热爱,这样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这也是我们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认识的三个境界。第1种是把教师当做职业来看待,第2种是把教师当作事业来看待,而第3种是把教师当做志业来看待。或许我们现在直接跳过了第二种事业,直接进入第三种志业,虽然每天很累了,但是想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可爱的形态,我也要努力把课备好、上好。其实这就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职业认同,我认为应该是第3种将教师当志业来看待。教师是责任,是使命,是信任,是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爱职业,爱孩子,进而从职业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
这里不要把第三种状态看的那么高不可攀,其实我们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挺好满足的,当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成长,努力后的成功时,我们就很有成就感与幸福感。说到这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越涛结婚的时候。当时他带的是陈雨他们那一届,越涛结婚的那天正好是高考出成绩的那一天。早晨典礼的时候,当听到陈雨、刘强都过了本科线了的时候,越涛老师激动不已,我们在场的不管是教她们班的还是不教她们班的也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其实这就是从职业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而这种成就感的基础就是爱职业爱孩子。
说到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发展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睿智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睿智的爱是集中心灵的全副力量,进行热忱的,温暖的,关怀的。是一种理智的爱而非本能的爱。对于睿智的爱,因为自己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理解的不够透彻,就隐约的感觉李镇西老师的爱就是睿智的爱。在这里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我的想法。
我大体梳理了四个部分。第1个是对全体学生的爱。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孩子身上人性的多面性,不可只用学习和分数加以囊括,更要慎用评价制度。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有些孩子课堂上虽然不可爱,但是运动会中,体育场上的他们;元旦文艺演出,舞台上的他们却是闪耀的明星,我们就可以就此来激励和引导他,保护孩子心灵免受创伤,洞悉和理解他的过去,遇见他的未来。
第2,睿智的爱不是爱孩子身上所有的一切,而是要爱他表现好的一面和可能会表现好的一面(期待她成为的样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一定的指导,还要对孩子有一定的期待。
第3个方面是要善于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技能,激发他们活的思想和学习愿望。让她不仅可以参与到你的学习中,最好还能够自己去延伸学习。(关于求知欲,小学的孩子们可能更明显一些)大点的孩子,像我们每一科都有自己的学习专业户,可以先从他们身上下手。
第4个就是建立与学生的正确关系。这和刚才说的第二部分内容是一致的。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人,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们要和孩子们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其实孩子的心理是最敏感的,你对她怎样,她能清晰的感触到。像6班有几个孩子就曾跟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喜欢跟你学习吗?就是因为你温柔,还懂我们”。越涛和他女儿也是,他们除了是父女,更是朋友 。这应该就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结果。
二、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核心>
我们书上第454页有这样一段叙述“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是由于经常性的阅读不断的补充了他们知识的海洋,如果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当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10:1,那么到了15~20年工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应当为20:1,30:1 ,50:1,而这一切全靠阅读。在教师的知识海洋中,教科书一年比一年成为越来越小的一滴。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有数量上的增加,数量转变为质量:衬托着教科书的背景愈宽广,犹如微弱的光线在明亮的光流中一样,那么建立起教学技艺的基础的业务品质就表现越明显。”
这里提到专业技能的丰富与阅读是息息相关的。
那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为了明天上课、备课,而应该是出自本能的需要,是出自对知识的渴求。例如上次越涛提到的书上的那个例子,一位老师被听课,听课者最后问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老师说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这节课只用了几分钟。的确当你的知识储备多了,无论是你的阅读、写作还是备课、上课,就会得心应手,那你平时学习的时间也就挤出来了。
我们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上学期我们共读的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中已经给出我们答案来了。本体性知识,就是我们本专业的知识,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对自己本专业知识的洞察力;专业性知识,包括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辅助教学的知识,这里强调的是对人的洞察力;还有就是人类基本知识,即除本体性知识,专业性知识之外的一些知识,这是丰富我们的智力背景。这个咱们在上学期已经说的很多了,所以我就不多赘述。
第3个就是专业阅读怎么读?用魏智渊老师的话说是知性阅读,用新网师的话说是啃读。其实二者都是相通的,都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方式,是通过对书籍的选择,聆听,梳理,批判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并内化到我们的知识结构中,从而使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丰富、优化,甚至重建。
我觉得这里还应该有第4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将我们的丰富的专业知识要用于实践,从输入变为输出。知识的学习不是复制,堆积,而应该重新建构,而后应用于实践。
教师自我发展的第三个内容就是专业写作了。其实也是我们的一个短板。我们现在多数老师都非常害怕写文章。但是你若真要追求自身的发展,专业写作又是必不可少的。试看我们周围的专家也好,名师也罢,都非常注重写作。要么是写给自己的,要么是学给学生的,要么是写给家长的。其实我们一线教师不必要把文章写得多么华丽。你看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就非常朴实。就像李镇西老师自己说的那样,只要能够得心应手地表达出我们的教育思考、教育情感,写出我们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就是好文章了。内容实在,感情真挚,文从字顺,思路清晰就可以了。他的书籍就是用自己的故事去感染他人的。而咱们今天共读的苏霍姆林斯基,他的写作也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插上了翅膀,成就了他的卓越。
第四个是加入学习共同体。人说“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之所以走的快,是因为它不需要等待,不需要协调;一群人之所以走的远,是因为大家互相勉励互相搀扶,不离不弃,最终可以实现目标。像咱们的读书会,如果不是在这个共同体中,不是在越涛的督促下,我想咱们这几本专业性书籍是绝对读不下来的。
最后一个是多做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好多是通过他的持续跟踪记录、写作,得来的。数量多、时间长、研究成果丰硕。我们要做研究的话,我想应该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自己。我该怎么教?研究教材,研究课标,不断的进行反思,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实那天李校的推文听课后,我就写了反思。另一个是研究学生。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单向性的,是需要师生之间合作完成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智力发展方向兴趣等。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做依托了。
所以说教师的自我发展是这5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对教育的爱。
最后我想用书上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分享“教师成长是个漫长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许多的方法技巧,这些方法技巧也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方法技巧融入进自己的人格里,如何融铸呢?用智慧的全身心的爱,用孜孜不倦的阅读和探索,用漫长岁月中在教育教学中的沉浸,用几乎全部的心血与热情,最终,融入而成的鲜明的人格,才是教师成长真正的目的,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给予我们的活的启发”
谢谢大家!
(附第六章思维导图)
第六章思维导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