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终于在周末的第一个早场看完了《流浪地球》。
这部自上映便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电影,为己亥年的开端增添了几分刺激与神秘,无论是被打上“中国首部科幻巨制”的标签还是改编自国内最负盛名的科幻题材巨匠刘慈欣的作品,《流浪地球》无疑具备话题中心的条件。与此同时,院场之外两边倒的热战也在不断升温,观众的反应似乎比影片本身更具看点,也更加值得玩味。以至于对那些先前没有打算观看、或是没有来得及的人来说,单是影片引发的话题效应便足以包围你的社交网络。于是,无论计划与否,带着一份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踏进影院便成了水到渠成的选择。
身为《流浪地球》的重要相关人,无论是制片人吴京还是演员吴京来说,对于身处舆论漩涡中心这件事情,或许已是司空见惯,没有新意。从《战狼》系列开始,这位集赞誉与诋毁、大褒与大贬于一身的电影人,不管你个人是否喜欢认同,都在以自己鲜明、不容忽视的风格与力量走进大众的视野和时代价值的塑造之中,不可阻挡。
二
《流浪地球》的高存在感,在于它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很多首例。除了恢弘炫酷的影片特效,除了有待完善的逻辑情节,除了获得主流媒体肯定的“中国叙事”手法之外,我想这部影片带给我们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价值在于,它通过荧幕展现了东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并以此为基点,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重塑当代认同体系,同时向外传递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合理、也更具人文色彩的东方力量,为人类文明发展勾勒了另外一种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流浪地球》是超艺术的,是超时代的,也是超民族的。
故土之于中国
面对毁灭性的人类灾难,东西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处理方式。
在西方的神话世界里,人们抛弃所有、不顾一切地登上诺亚方舟,逃离曾经的家园,奔向全新的未来,以及不可知的命运。
而在东方,人们会竭尽所能、甚至以牺牲小我的方式守卫家园,哪怕是希望渺茫,哪怕是力量悬殊。我们看到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等,不仅仅在讲述一个神话故事,在这些个神话故事的背后,彰显的是先人对于故土的深刻情感,以及捍卫到底的决心。
在影片《星际穿越》里,英雄们肝胆雄心,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勇气带领人类离开地球,寻找星际中另外的家园。
而在《流浪地球》里,则是在满目疮痍的地球上安装发动机,与这个自人类记忆以来世代生活的星球一起,离开太阳、前往另一个星系。
同样的生存困境,不同的民族选择。你当然可以把这种不同简单地归结为农耕文明与非农耕文明的差异,因为在农耕文明体系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更加深刻的执着和更加休戚与共的情感。
但这并不是支撑做出这个选择的全部。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在很久很久以前,以至于在还不足以称之为人类文明、更遑论农耕形态的史前时代,当无可更改的灾难到来之时,我们的祖先会脚踩在生活的土地上用尽自己的一切力量,笨拙地抵抗,却从未想过逃离。
那是这个古老民族刻在骨血里的坚韧与不屈,并最终与这片土地连为一体,慢慢演变成一种不可割舍的故土情结。无论世间沧桑起伏,安土重迁是每一个国人心中的执念与向往。
血缘之于中国
关系线之于电影,犹如搭起整个故事的框架脉络,贯穿始终,隐匿不显。在《流浪地球》里,描画了很多对关系,但血缘关系却是影片不可动摇的主线,无论是父子之情,还是兄妹之情,无论是祖孙之情,还是夫妻之情,归根结底是发生在家庭范围之内的。
艺术是文化显现的一个方面。中国叙事向来重视对家庭至亲的渲染,隐藏在这种艺术现象背后的,则是自古以来在东方受到特别重视的血缘归宿。
华夏是一个十分早熟的民族。自周朝起,便摆脱了神鬼崇拜,走向了世俗化。作为支撑整个周制三足(分封、宗法、礼乐)之一的宗法制,则是将血缘关系融入到家国建构体系中的关键,同时也奠定了往后千年的华夏社会格局基础,并且随着儒家思想问鼎显学的统治地位,而成为东方独有的民族印记,以及特有的社会层级秩序。
对于国人来说,血缘不仅仅意味着包含亲属关系在内的家族宗亲,同时也是连通社会集体的纽带,是连接历史、延续传承的路径,是在此世存在过的证明,并通过在世俗中建功立业、传书致世而名垂青史、实现生命的永恒。
由此,个人与社会、家族与国家、过去与未来在血缘中达成了和解,形成了最具智慧的生命归宿。
未来之于中国
在影片的结尾,告示了“流浪地球”计划的实施细节——通过100代人的持续奋斗,带领地球到达新星系,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
很喜欢这样的结尾。个人觉得,这是整个影片最为振奋的片段,没有之一。
它的振奋在于,它给出了关于定义未来的中国式答案——人们最终没有舍弃自家的家园,相信并且愿意为了捍卫人类的尊严、重建共同的家园而付出努力,即使路途遥远,时光漫长,久到自己无法等到成功的那个时刻,也要寄信心于子孙,一代一代接力下去,不放弃不妥协,在等待和希望之中度过有限的一生。
在这里,未来之于中国有了更为清晰的描绘,它是我们脚下代代生存的土地,是至浓至性的家国情怀,是生生不息的等待与希望。
至此,故土,家国,希望三位一体,共同构筑了华夏精神的内核,并在这一内核驱动下,驶向更加广阔更加光明的前方。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三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下著名的一句话——
这是最坏的年代,同时也是最好的年代。
我想,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个年代,但是对于每一个正在经历时代刻画的人们来说,只有他们的年代才是独一无二的。
过去的几年,是少见的、历史轨迹较为鲜明的一段时间。无论是一批强人巨匠的集中离世,还是愈发复杂多变的总体环境,无论是很多时间周期点的意外巧合,还是国际格局的加速动荡,似乎都在急于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而对于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却所知甚少。
正如《流浪地球》所带来的这场正在进行中的舆论争议那样,不管你认同与否,不管它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它仍在、并且将继续以自己的速度和能量俘获着市场的目光和席位。
这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因为,它是我们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