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周岭老师的《认知驱动》,书中提到的一种现象:“我为什么很努力了,却看不到半点希望?”,仿佛就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写照。
就如,我过去接触到很多小伙伴,都很热爱学习,在专业上也有多年沉淀,但往往很难突破个人商业化。
这跟书中提到的“积极的废人”这一概念正好呼应,我们看似很努力,也懂了不少道理,但却往往被锁死在低认知的牢笼里,无法真正突破自我。
作者认为,这正是因为缺乏底层认知的驱动,无法找到突破困境的有效方法。
书中有两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例子一: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科学实验。他将蜜蜂和苍蝇同时放入一个横放的玻璃瓶内,并观察它们的行为。在尝试几次后,蜜蜂停止了挣扎,选择伏在瓶底不再动弹,似乎是在观察情况。而苍蝇则显得“傻乎乎”的,它们不顾一切地乱飞乱撞,完全不在乎瓶口还是瓶底。出乎意料的是,仅仅过了两分钟,这些看似蠢笨的苍蝇竟然率先找到了瓶口,并成功逃脱了出去。
例子二:
作者认识一位年轻的大厨,他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远见和行动力。他并没有像其他厨师一样仅仅满足于学习颠勺炒菜的基本技能,而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研制独具特色的菜品。凭借这些独创的“秘方”,他成功入股了加盟店,并享受到了股利分红带来的收益。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他又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机遇,制作了特色菜的教学视频,并在直播间进行销售,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财富之路。
很多时候,我们像蜜蜂一样,只停留在思考层面。但能迅速抓住机会,找到出口的往往是那些勇于行动的“苍蝇”。
讲究做事方法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他们不仅懂得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将这些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如那位年轻的大厨。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也验证了这一点,他从兼职写作到出版畅销书《认知觉醒》,并大获成功,并非因为他拥有天赋或专业背景,而是因为他掌握了一种“成事心法”——认知驱动法。
所谓认知驱动,源于个人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的需求本身,他们会更加关注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用大白话理解,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道理,只有踏出行动,将其转化成生产力才有价值。
即便空想千次,也不及行动一次。明白再多的道理,若不付诸实践,也是徒劳无益。知道与做到之间,是一道巨大的鸿沟。只有跨过去了,才能继续前进;否则,就会一直停留在原地,无法前进。
好比我现在做女性个人发展教练咨询,就一定要运用“输入+输出”的方法,一边精进专业功力,一边多去服务用户。
只有这样,我才能用认知做导向,一步步走出逻辑闭环,摆脱低水平努力的状态,突破思维的局限。
总而言之,仅仅懂得道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