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与一位朋友见面聊天。
谈起当今的消费,他发出感慨:“现在有些上火,自己担心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尤其是实体店。”
这位朋友姓舒,暂且管他叫舒心。
舒心在地角较好的街面上开了一家粮油店,尽管门店面积不大,但是舒心热情好客,再加上自己能吃苦,待人诚实,所以他的收入比较可观。
几年下来,他的客户越来越多。主要原因还在于他送货上门,哪怕是多层楼房中的六楼和七楼,他也是照送不误。
在我们旁人看来,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大家都感到羡慕。如今的叹息,这能是他的真心话吗?
带着满腹的疑惑,我问:“你这话是啥意思?说起来让我听听。”
舒心叹了口气:“别提了,从今天开始,大米、白面和豆油全部涨价了,只怕以后卖货更困难了。”
“涨多少啊?那米面油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民以食为天,涨多少钱都不会影响到你,不是吗?”
舒心摇了摇头,“以大米为例:50斤的大米每袋涨三元到五元不等,油和面的涨幅与大米差不多。你别小瞧这几元钱,它对一部分家庭有明显的影响。像下岗、失业和特困家庭,还有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他们本身生活困难,这样一来,他们会通过别的渠道去购买粮食,或者调剂五谷杂粮,肯定对我这样的实体店不利。”
我仔细一想,也是这样。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制约,这对实体店的影响成为必然。
其次今年的气候异常,雨水过多,庄稼长势不好,农民的收成减少,结果会导致粮价上涨。
第三,由于去年开始疫情的影响,各市纷纷出现了大型超市。各个超市之间相互竞争,生存下来的超市价格较低。很多市场的份额转移到超市,并且超市里的物价确实比普通门店的价位低。
第四,网络展现的威力。网购现在已经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很多中年人甚至于一部分老年人也参与其中。这些人不但自己在网上购物,同时也带动着周围人的消费观念的转换。
实体店经营真是困难不少,主要是因为市民的购物渠道太多。这些渠道也形成了实体店隐形的竞争对手。
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每一种商品只涨三到五元,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影响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它有一种影响却不容小觑:那就是涨价后的心态问题。
我说:“看来这次涨价对你的影响不小,以后想想办法。除了服务到家之外,进货渠道你可以改变一下,最好与农村的种粮大户搞好联合。”
舒心若有所思,用力地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物价,你慢些涨吧!”
这一次舒心看着我,笑了。看得出来,他笑得很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