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圣地白石洞
白石洞位于含山县东关镇北的白石山中,距含山县城35公里。传说此洞是彭祖修道成仙之所,自古被道家称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一洞天,号琼秀长真洞,又称白石洞天。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信奉道教的唐玄宗,听说当地百姓经常去彭祖修道的白石洞祈求风雨,总是有求必应,便于天宝六年(747年)敕改白石山为“祈应山”。
白石洞全长约4000米,洞内曲径幽深,还有一个可以容纳百余人的宽敞大厅。大厅向里不远处,有一个3米多高的石楼,上有两根石柱,洁白如玉,石壁有两条石龙,栩栩如生。楼口右上方的石壁飞出一“棋盘”,数枚“棋子”散落其上,传说是彭祖与老子对弈留下的“残局”。洞的尽头有一天河,古人记载:“水声澎湃,无异江河,势不可渡。”
白石洞也是历代文人学士的栖息游览之处,唐商栖霞、北宋白玉蟾曾先后在此隐居,洞内多处石壁留有游人题咏的石刻。有诗赞此洞曰:
洞府含山奇趣生,
神工鬼斧赖天成。
幽深险远无人尽,
白石千秋犹自晶。
又一篇:大渔滩湿地
大渔滩湿地,位于含山县陶厂镇东南方向8公里处,面积约0.63平方公里。这里原本是一个面积较大地势低洼的河湾,后来由于泥土淤积,大约在350年前形成了较典型的滩涂湿地。
大渔滩湿地的水生植物品种繁多,除许多不知名的水草外,人们熟知的有莲藕、菱角、荸荠、芦苇、菖蒲等。每至夏季,这里“荷花菱蔓满全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湿地生长的诸多植物,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原料和编织品原料,也为众多的湿地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憩场所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大渔滩湿地的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等。这里的鱼类是纯天然野生鱼,未受污染,所以味美、价高。如今,“大渔滩野生鱼”,已成县境知名的品牌鱼。湿地每年都有大量鸟类在此聚居,繁衍。冬天,野鸭在水中游弋、进食,还有少量灰鹤、鸿雁甚至黑鹤到此“观光”。夏天,白鹭满湖滩是湿地最壮丽的景观。夕阳西斜,牧童在岸上嬉戏,水牛在滩涂进草,晚归的白鹭在牛背上安适地梳理着洁白的羽毛,这是湿地最常见的一幅天然民俗画图。(选自《巢湖人文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