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无性生活的人群或许已经过半数。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有性生活要有几个前提——
1-身体已发育且健康未衰老生病(有力)
2-身边有较为稳定的性伴侣关系(有人)
3-生活压力没有大到影响“性致”(有心)
4-不具备高于性需求的自律意识(好色)
单身狗是第二条没过关,老年人和病患(亚健康)是第一条不给力,无性婚姻则体现在第三条比较多,第四条则属于精神层面追求很高的另外一类人(带发修行)。
其实,无性生活的所谓369等,其实关键就在于社会评判与自我认知。如果社会评判极大的影响个人判断,那这个人幸福感就会很差。如果自我认知方面不认同无性有幸福感,而是笃信幸福美满就必须有性生活,那只要没达成,就会心有不甘。
当今社会由于离开父母出来打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从合租到独居越来越普遍,加上生活压力大,两性相处机会少,独生子女不擅长异性相处和表达爱,加上互联网娱乐的吸引力,最终导致生活中的许多年轻人,成了爱无力患者。觉得谈恋爱很麻烦,遇到不合适的很受伤,结婚很恐怖,宁可ons也不想长相厮守。
当然,我们其实可以把有性生活解读扩展为两性的日常交流与亲昵爱抚,并不限于啪啪啪而已。说白了就是有木有可以互相相爱的人。
我们的原生家庭,许多都未能很好的传承和谐家风,于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印象中父母其实也不怎么幸福。至于电视剧里的幸福美满,一方面剧情人物太童话,生活里遇不到,一方面我们有些叶公好龙,不乐意去迁就和包容,而经常计较细微的得失。
有不少人会这么想——既然能忍,或者有其他方式可以get幸福感,或许我们也没必要必须追求有性生活。而这种现象,除了导致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元的缺失和不稳固,更导致诸如生育率下降、购买力下降等社会问题。
或许是房地产泡沫消灭了我们对家庭幸福的渴望,遥不可及,索性干脆逃避。买不起房的人们,面对不稳定正规的租房市场,一样没有家的安全感,索性就一直漂着,如果一个人十多年都习惯了漂着,或许也就同时会习惯“无性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