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素书(2)

素书(2)

作者: 云中哥哥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11:03 被阅读39次

今天我们开始讲《素书》经文部分的第一章,原始章。原始章是本书的总纲和主旨。原始章为体,后面五章为用。把这一章学习清楚,才知道后面的几章应该怎么理解和运用。下面开始经文部分的讲解。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在上古时期,天人两道相通,天人相合而为一。后来,圣人开天立人,天人两分,逐渐演变成天人两道相离的局面。失而不能复,离而不能合,以至于后来以道家为代表的天道思想,和儒家为代表的人道思想,互相争执几千年。

老子说儒家思想是盗夸,而不是真正的道。老子还主张,要弃智绝圣,才能复天道自然之教。这里讲的弃智绝圣,就是指绝弃儒家的人道思想。并进一步主张,要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这样才能永远的天人相合,永远的不会脱离天道。

作为老子的传人,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天道思想。一直追溯到天人两分的历史关口,对秉持人道的儒家进行穷追猛打,连黄帝也未能幸免。面对道家的天道思想对儒家人道思想的非难,荀子展开了反击。荀子说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也就是说庄子只知道天道,而根本不知道人道是什么,也不知道人道对于建立人伦秩序的伟大意义。

而对于庄子来说,荀子所崇尚的人道之人,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伪巧人,而是天刑之人。和天道相离决的人,已经不再是真正的人,是假人。只有和天道相合为一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真人。

你说我不懂人,我说你所秉持的人道,连真正的人都不是。道儒两家,这就没法好好的继续交流了。在老子和孔子之际,孔子敬重老子,尽管觉得孔子不通天道,老子也喜爱孔子。天人两道,道儒两家,并未像后世那样势同水火,视对方如仇寇一般。

而在庄子和荀子之后,天人两分,撕裂地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势同水火,后面的几千年一直在互相争执和攻讦。这场绵延几千年的思想大战,后来被人总结出来了一些脸谱化的模板。比如认为道家反对仁义,儒家反对自然无为的天道之教。这实际上都是误解。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只是认为儒家以礼教,是人为创制出来的仁义,并不是真正的仁义。道家并不反对人伦本身,而是反对以人为的教化,来创立人伦本身。而真正的人伦,应该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天地万物皆有伦理,人伦只是天伦的一部分,它天然的存在。而人为的礼教教化,是伤害了真正的人伦,制定了一套假的人伦。

后来的人认为,儒家反对天道的自然无为,这更是误解。因为儒家甚至比道家更要崇敬天道。在儒家经典中,贯穿始终,都在以道德立教,要讲圣王以德配天,无道德则不能立教,更不能有天下治天下。礼教的一切,都本于天道自然之教。人伦的一切,都法于天伦。在儒家的祭祀体系中,昊天上帝,也是儒家所尊崇的最高天神。更准确的说,儒家的人道,实际上是在天道崩坏之后,以人为核心,对天道秩序的模拟式重建。

仁义是什么,爱人而已。说道家反仁义,而实际上道家更爱人。老子说,圣人无弃人,无弃物,哪怕是坏了的人和物,都要用天道把他们救回来。这是对人无以复加的爱。说儒家反自然之教,而实际上,儒家甚至更敬天。批评庄子天道思想的荀子,更是对天道无上推崇。

可见,天人两道本为一体,道儒两家,本为一道。只是后来天人两分,分而不能合,以至于人们言道家的天道思想,便以道德支离之,而否定人道。言儒家的人道思想,便以仁义礼支离之,而否定自然之教。华夏之道,从上古时期的天人相合,在三皇之后,走向天人相分,在春秋战国之后,分久而不能合,进而再走向天人相战。

从道术源流看,黄石公的天人并用思想,不可能产生在春秋战国之后,而是对先周上古道术的继承,甚至要比先周时期更要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是三皇天人两道未分之际,那种纯之又纯的天道自然之教。五帝时期的思想,则是天人分而未决,那种若即若离的天人并用思想。天人两道并举,并行不悖,这便是本书中开篇所讲的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我们在后面的讲解中,会进一步分别深入阐释道德仁义礼。

并且,在《素书》中,不仅天人两道,也就是道儒两家并行不悖,法家兵家也一起并举共用,并行不悖。在书中,道儒法兵四家,贯穿始终。所谓一体,是说道德仁义礼,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平定天下,治国安民。同时也是说,一个人要能出将入相,掌握经天纬地之道,他也一定得全面掌握道德仁义礼五个层面的道术。

黄石公的思想,和老子所传三皇之学,有直接的源流关系。在天人共用的思想上则有黄帝之后,三代之前的五帝之学的道术传承。我们只有弄明白了华夏之道的道术源流,才能理解黄石公思想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黄石公思想的应用和适用场景。

黄石公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一样,都是周室衰亡,圣王之学传入民间的产物。它适用的场景,同样是为了经天纬地,治国平天下。所以张良才能得其十之一二,就能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立下绝世之功。既然用其十之一二就可以超凡入圣,治国安邦。可想而知,普通人能用其万之一二,用来治身修身,兴家兴业,一定是绰绰有余的。

可见,《素书》不是市井流俗蝇营狗苟的那种所谓计谋之书,而是用来经天纬地的圣王绝学。流俗之人,认为道德只是人情而已,只是精神而已,只是价值观而已。这种鄙俗的道德观,只是下九流的心智层次。如此低下的心智层次断然不可能胸怀韬略,断然不可能掌握经天纬地之术。

古人所言道德,皆为以道济人,开天立人,事天治人。进而才能以道德立教教化天下,成天下大功,立天下大业。古之圣人言道德,是以天地为驾,以统御万物,以治国平天下为志。为什么出将入相经天纬地的韬略之术,必须得以通天的道德为根基呢?为什么鄙俗之人,宵小之徒,不能超凡入圣,只能局限于蝇营狗苟的低级层次而不能超拔,完全无法掌握经天纬地的韬略之术呢?我们下一讲接着讲。

附《素书》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相关文章

  • 素书(2)

    今天我们开始讲《素书》经文部分的第一章,原始章。原始章是本书的总纲和主旨。原始章为体,后面五章为用。把这一章学习清...

  • 《素书》第2课

    原文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释义 道,每时每刻都在主宰着我们的意识语言身形,也主宰着我们的德、仁、义...

  • 素素(2)

    齐帆齐微课 那年,素素在村口饿得昏倒在了路边,而张志忠和张志豪一边啃着玉米杆,一边打闹着。 这时做哥哥张志豪,指着...

  • 《素书》不素

    读一本书,短则3个晚上,长则1个星期就可以读完。我以为读《素书》1个星期就可以读完,然而,当翻开第一页时,我发...

  • 《素书》

    初读素书,素书是汉朝黄石公所著。他所主要阐述的是修身处世,治世统军之道。以道家为宗,儒法兵思想于一体的智慧经典。

  • 素书

  • 素书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

  • 《素书》

    关于《素书》,流传着一个有名得故事:曾刺杀秦始皇得张良,逃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

  • 《素书》

    观素书,不毅然得之于道,儒两家,其及诸子百家而汇聚。 为道德仁义礼,五者贯于天道,人道,地道。 细具而人之核心,为...

  • 《素书》

    第1节:素书(1) 黄石公传黄石公传 黄石公这个人,我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也不清楚他来自什么地方,只知道他所处的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书(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r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