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57018/ae0624aeffc055bd.jpg)
正在路上走,手机收到J姑娘发来几张截图,说她突然听闻大学辅导员在群里通知,同学们大学时候最喜爱的一位教授刚去世了。
我看着截图里一连串的惋惜和感怀,回复她说:你要珍惜我,我也是会死的,死法不定。
其实这么回复她,我并没有带着伤感的情绪,只当描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不想在输入这三行字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滑过了一缕清晰可察的哀伤,几要落下几滴泪来。
我怕自己继续说下去要惹得正为恩师去世而难过的好友更伤感,于是打住这个话题。然而在当天深夜,又收到了另一位好友转发的29岁北大女博士的遗言,看到那位得了渐冻症的女博士,在那份由护士根据她的口述写下的遗言里说: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度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我要有尊严的离开,爸爸妈妈,你们要坚强地、微笑着生活,不要为我难过。
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
请遵循我的意愿,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留他人生命的,可以捐给他人使用。剩余肉体,火化后请将骨灰撒进长江,不要修坟头、占用任何地皮,不要给这个社会带来任何负担。
不要举办任何治丧仪式,更不要收取亲朋好友、任何人的慰问金,请让我静悄悄地离开,不留任何痕迹,就如我从来没来过。”
看完,想起白天发给J的那句,“我也是会死的,死法不定。” 不禁悲从中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7018/e2c49521b04d56ea.jpg)
1.人和死神的距离,不分年纪长幼
“死”这个字,中国人常常会带着玩笑说,但却从来不会将之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我发给J的那一句“我也是会死的,时间不定”,算是突破了日常语言的禁忌,但我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这句话其实非常客观:
每个人都是会死的,时间、地点不定,方式、缘由不定,事实本就如此——我们自一出生起,就由上帝联手死神一起在头顶悬上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无从知晓它究竟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以及掉下来的那一刻会给自己造成什么程度的伤害、留下什么伤症,会否一剑致命。
然而无论要被那把利剑刺伤几次,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一定会在剑下死去。
对于“死”这件事,大概一般是老年人思考得多些。年轻人如果成天想着,一定多有杞人忧天之嫌,是要惹人发笑的。
我对“死”开始有认识,是小的时候家里有老人离开,那时以为与“死”之间的距离,老人比年轻人要离得近些。但长大一点,却也常常听闻,哪个十几、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去世了,哪个家里又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哪个精英又英年早逝了……然后才意识到:原来人和死神的距离,是不分年纪长幼的啊!
于是意识到,其实作为年轻人,也应该对“死”这件事有一定的认知,甚至是心理准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7018/b49858d3c34749d2.jpg)
2.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
我想自己明知道死这件事很客观,但仍然忍不住伤感,其实不是为“死”这件事本身,而是为自己还没有充分地活过。
我们本能意识到肉身珍贵,对它留恋不已。因它承载了我们的感觉、思想、意志和情感,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能够拥有的一切体验,均有赖于肉身的感受和执行。而如果一个人“死”去,便意味着一切都不复存在。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哲人的话,提示我们要注重活着的质量和维度,但人实际却时常忘记“审示”自己的“活法”。
世上的人,常有的“活法”是:为爱情活,为金钱活,为权势活,为他人的眼光活,为无尽的物质享乐活,为明天活……为爱情活,要么其实不懂得如何去爱,要么受着“爱不得”的苦,要么受着得到过又失去的苦;为金钱活,把金钱当成最高追求,忽视身边人的感受,忽视个人健康和情趣;为权势活,一心为了去高位,苦心孤诣,斗呀斗,斗得高处不胜寒;为他人的眼光活,活成演员,活成戏子,对生活没有真实的认知和体会,活成一个常停留在幻觉里的人;为无尽的享乐活,希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享乐让自己达到情绪的嗨点,而感官的体验却注定会在抵达制高点后掉落下来;为明天活,总是将当下过得草草潦潦,认为当下出现、停留在身边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妄想能够在未来凭空建起一座幸福的楼阁……
这些不经审示的活法,有些注定是虚度光阴,有些则将注意力倾注在了过分狭窄的位置,因而对于生活中很多事,想不开、看不远、看不透,加深了活着本身的苦痛与徒劳。
但如果人们陷入反思与思考,便往往意识到生活本身其实毫无意义,充满了虚无。我们无法拥有上帝视角,看清楚属于这个世界的秩序和真相,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每个人似乎永远在命运大致设定好的框架里劳碌、受苦,被生活推着负重前行,求不得、爱别离、贪嗔痴、怨憎会。你我之观蚁蜂,犹如上帝观人类之劳碌。
因而有些时候,对一些个体而言,那种最世俗而狭隘的追求反而是“好的”——能够帮当事人把他从虚无、无聊的冰湖里打捞出来,令他变得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甚少联系“虚无、抑郁、自杀”这些灰暗的内容。而相比起这些人选择的活法,清醒地思考着的人们其处境却是更为危险的,因为很容易走到悲观的死胡同里去。
我说不上来,究竟什么样的活法才是好的,只能浅显谈谈自己所理解的怎样才是充分地活过。
首先,要健康、认真,且保持勇气、无畏地活着——用自己的身躯,尽可能去体验、去饱览、去触摸、去实践......生活里即使不得不承担的压力和重担本身,也将为个体带来真实而难得的推动作用,塑造和淬炼着这个人,让他攀上一个台阶,有基础、有能力再去攀另一个;在登顶一座高山后,有愿望、有信心再去登另一座。让他可以有机会去体会四季的分明、风景的多样、自然的广博、宇宙的神秘;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也体会爱恨的生灭,体会温情与痛苦在身体内外的起落和消散……
从这个意义来说,整日负重前行的人,并不比整日享乐的人更吃亏,只是各自对生活的探索纬度暂且不同。每个人所吃的每一份苦,对于他自身而言,都有增进个人认知和磨炼意志的效用;他所走的每一步路,在他的整个生命轨迹来看其实都作数;他所读过的每一本书,和不同的人做过的每一次交流,都会潜移默化影响他对于某些事情的认知和理解;他所做过的每一次尝试,都在延展着自身的见识和技能。
而当一个人充分活过,历事,读书,遇人,观景,领受生活偶然的暴风雨和压力挑战,也享受生活不时的恩赐和温柔......渐渐加深的认知,形成自我思想的结晶,渐渐从生活中收获一种自己有充分燃烧过的认同和自信,会令自我无比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这有限的肉身和小小的自我,曾在时空的风沙里,燃起过一小簇温热的火苗。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7018/3c71629ac29a0473.jpg)
3.采撷智慧,营造生活的宫殿
一座建筑,如果没有窗户,看起来便会像是一座监狱;如果拥有多面漂亮的窗子,便会是一座令人想要走进的宫殿。对每个人而言,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子女,工作、情趣、社交、缘会、金钱、权力、行游、阅读……均好比生活中的一面截然不同的、开向世界的窗子。
无数消逝在历史浩瀚中的先民们,用自我的智慧和心血浇筑了无数精美纷繁、富丽壮阔、结构美妙的系统、体系、学科、文化,发现并创造着实用与美学兼具的物质、了解和认知世界的方法、研究与洞悉自我和社会的路径……而打开和经营各扇窗子的智慧,就散布在人类社会文明这条滚滚东流、永不止息的壮阔河流里,等待人们去发现和采撷。
选择一扇窗,也被其欣然选择。打开了哪一扇窗,就用采撷的智慧恰如其分、用心地经营和收获。装点它,却不为之围困;丰富它,却不为之迷眼;投入它,却不为之沉陷。成为一个既能在生活中保持超然物外、心胸阔达,又能对正在做的事、正踩踏着的土地持以热情的人。不执迷,不表演,不妄想,而是充分探究属于每扇窗子最佳的经营方式,扎扎实实走出每一步,做好经手的每一件事,体尝每一分滋味,过完每一个日子,然后经由这扇由自我开启和装点的窗子,多一个视角去认识世界、认知真理,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生活的窗子被打开的越多,投射进来的光线越多,精力越充沛地被发挥,将之经营得越美好,生命的空间就会被更充分地延展、充实,最终成为一座容纳自我的美丽宫殿。
当生活四周的窗户洒进来的光,充斥了整个殿堂,在死神降临的时刻,我们便能够在一身光亮弥漫中,坦然地接受达摩克利斯之剑痛吻,以一身清爽、安详奔赴时空的下一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