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工作两年了,两年中有很多的分分合合,来自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但分与合中最多的莫过于离别。自己进入公司两年,在这两年中早已习惯并学会了离别,今天又有某某入职,明天又要有谁谁离职啦,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谁天生就会呢?强行使自己习惯就好,并习惯性的将心情转换成文字。自己似乎极缺乏安全感,而文字却能给我安全感且不会跟我分别。
诺大的上海,每天从稀奇古怪的梦中醒来去上班,消失在人海,每每感叹自己不过是万千打工者中的一份子,何不早些回家去伴在父母身旁?回去了不过是过着父母安排好的算得上是安逸的生活。可,我的理想又如何安放?总认为,似乎离开了上海回到自己的小县城里去就会离理想更远,我并不想要一点波澜都不起的生活。
从以前极不喜爱苦涩的咖啡到现在每天必一杯或两杯,虽为文科生,以前看书必打瞌睡到现在空闲了必看书。上班族最怕下班后的时光,无聊到可怕,可书却能将这种可怕驱散,三毛在拾荒中度过的撒哈拉,白落梅笔下的仓央嘉措,余秋雨书中那个可憎的道士,东野圭吾严谨而又缜密的逻辑,都不失有使人为之倾倒的魅力,他们带着自己去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世界去领略不一样的风景。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世界带给我太多的自卑感,且愈来愈强烈,唯有书与文字能给我些许慰藉与自信,在我无聊时不会真的将这些时光胡乱打发掉。
有次与朋友逛街时看到一盆茉莉在风中摇曳,就将它买了回去放在公寓里,开过几朵,花开时芬芳四溢,淡淡的,但后来疏于管理就枯掉了,也曾伤感了一阵子,再也不提买回来了。还记得学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时,对荔枝充满了期待,每次经过水果店时都会忍不住多看上几眼才罢休,却很少将它们拥有。于我而言,期待才是最好的选择吧,就如陈奕迅的歌一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握在手中却流失于指缝”,一件事一个人,对其抱有一丝期待而不是满怀希望,这样才会有另一番惊奇与惊喜。
变化着的,不变的,都会一直伴随着我,变着的是身边的人与事,不变的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永不停歇积极向上的心,也想像史铁生那样体会到人世间的冷与暖,只叹阅历不够,只能感受到其中一小部分,看透其中一小分支。怎样在如今的社会中生存并如何很好的生存着,或许书能给我答案亦或许不能,但是又能怎样呢?并不能阻挡我保持自己的本心。
早已习惯用文字表达一切,希望我和我的文字带给我喜欢的人以及喜欢我的人更多的温暖与快乐。
文人的路,不易
王敏
2017年12月4日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