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在做报告、演讲、谈判、说服还是沟通,最终目的就是把信息高效的传递到别人脑子里。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让自己传递出去的讯息被人留下来、产生印象呢?
黄执中在“罗辑思维”做过一期节目,关于这个话题他说了三个非常实用的原则,我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原则:简单
我们常常会觉得很多的领导或者官员,说话完全听不懂。假设一位官员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透过高度团结的创新,与充满战略优势的设计下,取得全球太空工业的领先地位。”
是不是感觉太绕了,完全没搞懂他表达的目的。可是如果换成另外一个版本呢? “未来十年我们的目标是:把一个人送上月球,再把他活着带回来。” 是不是讲一遍你就听得懂,而且你完全记得住。
你看,我们一个讯息之所以不能够抓到核心的部分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让它周全;第二个呢 ,我们希望它精确。可事实上精确不是我们要的,事实上最容易传递的是概念,而不是精确的叙述。
任何的核心概念超过一个,就不叫核心概念了。所有的资讯最棒的设计:都不是在于它无以复加,而是不可减少。不是好到不能填东西进入,而是好到无法再少掉任何一个!
所以,简单就是:我们传递的讯息必须要让人家能够在一句话 ,或者是一个任务当中达成。
第二个原则:意外
什么东西最能够说服我们?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留有印象?什么东西能够让人改变他的观念?让他接受新的观念?
答案就是意外。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都有一个东西,叫作“预测机 ”。无论你是在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或者跟别人交流,你都会对接下来的画面进行预测。只有当出现意外,你受到惊吓时,你的“预测机”才会失灵。惊吓会让你会重新调整预测机制,发现自己原本的观念好像不对劲。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原始人在面对一个草丛,然后突然草丛冒出一个狮子,吓了一大跳。吓一跳就知道了,原来认为草丛是安全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以后遇到草丛要小心。于是他重新调整了他的预测机,当他谨慎地面对草丛的时候,再有什么东西跑出来,就吓不到他了。
我们也是一样,每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都有你既有的预测,而意外是调整你预测的最好时机。
我们都知道“海底捞”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在卖服务,可“海底捞”的服务人员在面对客户时,她怎么知道服务顾客是该怎么做?难道是列108条对客户服务的要求吗?根本不可能嘛!
可我们都知道“海底捞”广为传颂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到海底捞吃火锅,因为他只有一个人吃,看起来好像比较寂寞,于是服务员在他对面放了一只玩具熊。
你听完这个是不是你觉得太夸张了?是的,那你现在知道什么叫做客户服务最重要了吧。
意外,才是最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在我们表达观点时,适当地设计我们的资讯,调整我们的内容,出乎别人自己构建的预测。
第三个原则:具体
我们要让人相信一件事情,要让这件事请有可信度,其实有两个层次,一种为叫外在的可信度,另一种叫内在可信度。
外在可信度是指:数据、案例、统计、专家学者的证言,那些在课本上、在材料上所看到的一切。
那什么是内在可信度呢?内在可信度并没有那么客观,而是你你体验的过程,感觉到它可不可信。具体,多半是来源于我们一个讯息在传递的时候,一旦能够揣摩那个情境,感受到那个情境,对你的影响会戏剧性的改变。
比方说,现在有两个版本的证词是要表达妈妈不关心这个小孩。第一个版本的证词是告诉你,有一次小孩在学校摔伤了,妈妈都没有出现,是护士阿姨在帮小孩涂药,红药水打翻了,滴在护士阿姨的裙子上。
第二个版本抹去细节,单纯说有一次小孩摔伤了,妈妈没有出现,是护士阿姨涂的药。
这两种,让你觉得哪一种对妈妈的感觉比较负面?答案是第一种,你会特别容易感觉到小孩子的不舒服,红药水打翻滴在裙子上 ,那种东西让你印象很深。使得这一段,它不会埋在其他的证词里头无法浮现,小小的具体的细节,会让你记住这一点。
你看,一个小小的、具体的细节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可信度!
所以,所谓的好好说话的方式就是:你原本想讲十二条,能不能改成只说一条? 这一条能不能把你要传达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中间的那个意外点表达出来? 然后给别人一点点小小的细节,让他听完之后,能够说:“哦!”
资料来源于:【罗辑思维】《No.180黄执中:你如何听懂我说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