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制造
看幽默大师林语堂如何谈哲学

看幽默大师林语堂如何谈哲学

作者: 晨曦晨语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07:50 被阅读64次
    看幽默大师林语堂如何谈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

    众所周知,出生于中国,游学于西方的林语堂,他最精通和擅长的不是哲学,而他却用散文的形式写了一本关乎于哲学的书——《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生活期间,用英语写成的。如他自序中说: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败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达我个人的观点。

    显而易见,这本书有着与众不同的看点。本书作者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觉,以正常的状态来阐述生活原本应该呈现的模样。他不是象一个哲学大师一样逻辑 缜密的给你谈思维体系。他只是讲了他所见、所闻、所想、所思而已。

    生活为何物?简单而复杂。世上多的是人过活几十年,也说不清生活是何物?因为它太冗长太琐碎又太变化多端了。

    正因为人存活于世上短短几十年里,经历童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生命的成长就是一个无法逆行的过程,大多数人在既定的过程中走完一生,又如何谈怎样去生活呢?生活只限于别无选择,或是命中注定的。真的吗?

    曾有人提出:"生活是一门哲学。"哲学为何物?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对我们而言,宇宙内万事万物的演化本身就是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太过庞大。我们只求生而为人,少一些生活的问题就好。《生活的艺术》是良药一剂。当你还在焦虑自己为什么顾左右而言它时,它让你看清真相,学会摒弃。“  他们以为战争的费用是必需的,而旅行是奢侈,我不很同意!旅行是必需的,而战争才是奢侈哩。  ”

    你还在为生活的乏味而烦燥时,它教会你发现身边的有趣与美。“ 我觉得人类的构造和无线电收音机很相像,所差者我们收来的不是播来的音乐,而是我们自己所产生的观念和思想。”

    当你还在纠结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它给你你想要的答案。“我们一生中总想把我们幼时的梦想说出来,但是,有时还没有找到我们所要说的话,我们已经死了。”

    看幽默大师林语堂如何谈哲学

    醒觉,是本书的开章之篇。作者就亮出自己只在表现一 种中国最优越最智慧的哲人们所见到而在他们文字中发挥的人生观和事物观。这是一种闲适哲学。

    生而为人,不是受苦受难,也不是救苦救难到世上来。尽可以是一种闲适的、享受的状态来生活。当然,享受不只是衣食无忧的享乐,而是“衷情于世事,超然于物外”的喜乐,尊从自然,享受生活赐于的一切。自然而然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褒奖。

    如果你还没有拥有这种生活思维,当你打开《生活的艺术》时,就象遇到一位智者在与你娓娓道来,他的精神世界宏大而 广袤 ,你足以诚服。他讲的情景却又细微贴切,不至于你不明白。而且他还有趣,妙语联珠让你惊喜好奇。林语堂就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也一位文字的魔术师,当他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之趣时,足以让人流连往返。

    林语堂1895年出生在中国闽南地区一个叫漳洲平和的小村庄,在家里八个孩子里排行老五。他的祖母是基督徒,他的父亲小时候没有受过教育,不过在青年时期自行学习又对西方知识充满热情,最终在家乡建了座小教堂,并担任牧师。

    林语堂有幸在圣约翰大学学习英语,不过很快就因为无法接触伟大的中国本土文化而感到困扰。1919年,林语堂来到哈佛大学学习,因无法负担学费而退学。他来到欧洲,先在法国打工,后来在德国继续接受教育并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一毕业,就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从那时起,他开始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道教和佛教。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限制暂停一段时间,之后他在上海继续教书,并开始频繁地为他创办 《论语》杂志写稿。1935年,在他的第一本书《吾国与吾民》获得成功后,[《纽约时报》后来评价这本书“如何在西方世界投下了炸弹”],林语堂迁往纽约,并在那里写就了一系列作品,包括 《生活的艺术》和1943年出版的《啼笑皆非》。

    在这一时期,他还醉心于研究中文打字机。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与英文只有二十六个字母不同,中文有成千上万个独立的汉字。 林语堂将他全部出书所得都投入其中,但是无数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他没能设计出可以大批量生产且价格可以为市场接受的模型。尽管如此,他创造的概念和技术后来还是被应用于密码 破译和转录机。对中文打字机的大量投入致使林语堂和夫人在战后 破产,此时他们与三个未成年的女儿生活在纽约。

    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他赴 巴 黎出任美术与文学主任,一家人的经济困境才得以缓解。尽管他憎恶早起上班,但此时已别无选择。

    林语堂晚年经济条件转好,他再次专心于写作和学术研究。他督办了第一部现代中英词典的编写,他还一度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1966年来到台迁往台湾。1976年,林语堂在台北辞世,享年八十岁。

    他的小女儿描述他在台北最后几年的快乐时光,蒋介石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甚至按照林语堂自己设计为他建造了一幢房子。蒋夫人非常喜欢林语堂,但更青睐他的夫人廖翠凤。

    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看幽默大师林语堂如何谈哲学

    林语堂把在台北阳明山家中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 “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做“不为”的事。 林语堂在美国从事写作,有时发生难题,常常到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查找,但不便用自己名字,其女儿替他取了一个名“林语珠女士”。

    有一次,林语堂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说话之前,有许多校长发表讲演。轮到他说话时,已经十一点半了。他站起来说:“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听了一发愣,随后哄堂大笑。

    他感兴趣的是文学、漂亮的乡下姑娘、地质学、原子、音乐、电子、电动刮胡刀以及各种科学新发明的小物品。他用胶泥和滴流的洋蜡做成彩色的景物和人像,摆在玻璃上,借以消遣自娱。他喜爱在雨中散步;喜爱辩论神学;喜爱和孩子们吹肥皂泡儿。与男性朋友相处,爱说脏话,对女人则极其正经。他认为,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他让世人熟知他的婚前情史,却只会终身依恋自己的妻子。

    林语堂性格乐观、幽默,一生又提倡幽默文章,中文中的“幽默”二字,就是由他首先从英文HUMOUR翻译过来的“新词”而为国人接受,因此,林语堂有“幽默大师”之称。 但他自己却说: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正如林语堂所说,他也只是表达先哲们在文字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事物观。谁说生活就是如此轻松的快乐,尽管不易,但他与他们却用文字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奇妙辉煌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幽默大师林语堂如何谈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yj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