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作者: 不与梨花同梦 | 来源:发表于2018-05-26 18:59 被阅读0次

    元夕,在唐朝是全民狂欢的节日。与平时暮鼓结束前必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同,元宵节前后三天是不实行宵禁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元宵节最独特、最靓丽的风景。

    小说《大唐明月》里有一个让我无比动容的情节,在元宵节的夜晚,素昧平生的百姓们,无论是胡是汉,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老是少,大家手牵着手,肩抵着肩,围着篝火忘情踏歌,火光映照着他们的脸庞,空气中洋溢着欢乐。盛唐的包容开放与气象万千,深深震撼着我。

    看纪录片《节庆的故事》,总是感到亲切又熟悉。小时候,每逢元宵节,瓯江边的河滩上会扎起长长的花灯。我总是来不及等到天黑,就吵闹着让爸妈带我去看灯。各式各样巧夺天工的灯笼,会唱歌的小人,会蹦跶的兔子,精巧的,新奇的,在夜空下近乎璀璨,梦幻的光芒一直绵延到远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真的好像把江水都点亮了。

    记得有几年的元宵节兴起过烟火表演,是那种有造型,有图案的烟火,在当时是很稀罕的。城市上空时而五彩缤纷,时而百花齐放,是辛弃疾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景象。那时我爸爸的单位有十多层楼,是城市的制高点。站在楼顶平台,视野绝佳,一抬头,似乎伸手就能触碰到绚烂的烟花,小时候对“浪漫”的全部认知,或许来源于此。

    大街上还有舞龙灯表演。我们家乡的龙灯多是板龙,用长条板凳首尾连接,人们握着凳腿,配合拗出各种夭矫的姿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队伍,敲锣打鼓,十分壮观。隔着几公里远,看到星星点点的火光,围观的人群便沸腾起来。那时候妈妈的单位临着最繁华的街道,是龙灯的必经之路。我踩着椅子,费力扒在窗台上,看着龙灯队伍从面前经过,渐行渐远。“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写的便是这种盛景。

    因为爸妈单位的便利,我没有别的小伙伴要抢占有利位置的烦恼,也没有被楼房遮挡视线的忧虑。那时候我还小,还不懂事,总因为些许小小的优越感而沾沾自喜,去向小朋友们炫耀。就仿佛我看到的烟火和龙灯比她们看到的更美似的。那时候我很因爸妈而自豪。

    长大了,节味越来越淡,现在的元宵节我都在干什么呢?一年又一年,好像都只是独自在家中消磨时光,与平时没有两样。

    我们不会因为节日的来临而兴奋,不会对节庆活动产生期待,唯一的关心,是是否有多一天的休假。民俗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它们只保留在偏远的乡村,慢慢的,只见于电影电视,再慢慢的,封存于故纸堆里。

    不知道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时代变化了,世味年来薄似纱。见得多了,阙值高了,再难有什么事能让人轻易开怀。我们永远回不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元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zm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