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话题很火:人总不能一直工作吧?
放眼当下,加班,考核,常态化“007”……对很多人而言,工作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早出晚归,连轴运转,记不起多久没陪孩子睡觉;交际应酬,维系客户,忘了家里饭菜什么味。
网友们纷纷感慨:“忙到麻木”“好想什么都不管不顾,狠狠睡一觉”……
为了更好的生活、家人的生计,我们总是不敢停下、不敢掉队,可也正是这样的劳碌拼杀,让人身心俱疲。
成年人的世界,前狼后虎固然是难逃的定局。
但就像弦绷紧了会断,人的精神和身体也不是铁打的机器。
不透支自己,才是你最大的远见和清醒。
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受:
一想到周一就满身抗拒,坐在工位上无精打采,开会时脑子一团浆糊……
如果有,那你可能患上了“职业倦怠”。
前两天,申工社刊登了一篇《2022职业倦怠状况调查》。
内容显示:很多人都感受到职业倦怠加重;更扎心的是,九成受访者正处于倦怠之中。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人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总觉得心累、提不起劲。
网友@春瘦曾感慨:“每天都有新的治愈,每天也都有新的倦怠,周而复始。”
另一位网友@袁如故也谈到:“总是在努力工作和退休之间来回横跳,内心疲惫、甚至有些堕落感。”
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但又因这碎银几两,惹上万千惆怅。
表姐是资深HR,就职于某头部电商公司,表面谈笑自若,意气风发。
可只有身边人知道,看似轻松的她,也正在“职场倦怠”的泥沼里苦苦挣扎。
为了完成KPI,她常常下班到深夜。至于周末,年假,完全是天方夜谭。
接二连三的会议、方案、报告,更是让她整个人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让她的生活幸福感直线下滑。
曾有一度,她因熬夜导致内分泌失调,屡屡生病。
因为长期没有休息,她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古怪,一点点小事,就会崩溃大哭。
聊起这些,她苦笑道:
“活得越来越像《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发型,唐僧的唠叨,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可不得不承认,这种状态,也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为了生活,我们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打转,好像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情:
发不完的邮件,写不完的方案,跑不完的客户,接不完的电话……
我们总想把自己逼上梁山,可往往才到半路,就被各种疾病、麻烦缠得寸步难行。
有句话这样说:“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他一直忙。”
每个人的身体和意志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只顾向前,很容易后继无力,早早败下阵来。
可以努力,但不要竭力。可以尽责,但不要硬扛。
毕竟,没有一份工作,值得你以命去拼。
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渡过疲倦期,对生活和工作保持持久的热情?”
高赞回答说:“学会适当给自己放个假。”
这其实也是“幸福总量理论”的内涵:“人类所感知的幸福,是在不同维度累加获得的,而不是一个单一指标。”
幸福感不是单靠工作就可以达成的,我们还要同时对生活发力。
作家章岩曾分享过朋友马先生的经历。
马先生在传媒公司工作,一直以来,生活还算滋润。
可不想,由于市场衰退,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
为了扭转局势,他殚精竭虑,开启了近乎24小时不停的“疯忙”状态:
白天拓展客户,联络合作,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晚上焦思苦虑,打磨方案,多数时候都彻夜不眠。
本以为凭着这种“死磕”,总能找到一线生机。
可不想还没看到曙光,他自己先倒了下去。
由于身心劳累过度,马先生被严重的抑郁症缠身。
最后,还是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如果总是这样紧绷和焦灼,即便挣了钱,又能怎么样呢?
幡然醒悟后,他开始放缓脚步,调整自己:
根据自己的时间,将工作进行了合理规划,不再盲目较劲;
会抽空到乡下散心,看看风景,吃点美食,释放压力。
随着工作节奏的改变,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工作的“死局”,也被渐渐盘活。
《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世界的经过时,写道:
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来休息。
一个人长时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陷入低效的内耗。
只有时不时将自己抽离出来,才能不被掏空。
所以,如果觉得效率低下,心情烦闷,不妨停下来透口气,事情或许就有转机。
工作若是陷入僵局,没有思路,不妨吃顿美食,换换脑子,反倒容易想出好主意。
每个人都想让工作更顺,让生活更好。但这一切的前提,都取决你自己的状态。
很多时候,“逼死”一个人的不是领导,不是工作,而是自己的执念。
关注自己,调节自己,偶尔给日子来点“轻断食”,工作才更游刃有余。
综艺《十三邀》中,何多苓老师谈到:
“人一辈子都在和松弛感斗争,得有这个‘紧’的阶段,然后‘松’下来。”
在压力渐增的今天,太多人不是需要更努力,而是要学会休息。
不仅仅是生活,工作也需要一种“松弛感”。
试试这三点,将工作的节奏慢慢放缓:
1.告诉自己:休息无罪
很多人不允许自己停下来,借口是经济压力,人才辈出等等。
但就算是机器,也有需要停下来充电的时候,更何况人。
那些一天工作20小时,还能容光焕发的“神”,毕竟只是少数。
不要嫌弃需要休息的自己,也不要太和自己较劲。
这世上有人能替你工作,但没人能替你生病,更没人能为你的生命而买单。
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2.减少平躺,动态休息
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曾做过一个疲劳测试实验。
他用两种方式,来缓解右手的疲劳:一种是让左右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右手静止,左手活动。
研究发现:在左手活动的情况下,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
比起刷剧、睡觉、葛优躺,“动起来”的休息方式更加有效。
伏案工作后,起身动一动;头脑混乱时,出去跑两圈;身心俱疲时,抽空旅个游。
让多巴胺激发出身体的快感,休息效果也会随之倍增。
3.交叉休息,多样选择
总是重复一种休息方式,时间久了,就会厌倦。
想得到高效的放松,尽量多尝试一些不同的休闲活动,试着让时间交叉组合起来。
主持人周涛就曾分享过自己的减压办法:插花、阅读、撸猫等等。
看腻了天台的风景,不妨去其他地方逛一逛;久坐看书无趣,就起身去厨房,捯饬自己喜欢的美食。
多样化的休息,不仅更有利于我们的身心放松,还能为生活增添意想不到的乐趣。
有这样一个寓言:
一群人着急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
旁边的人不解:“为什么不走了?”
这人笑了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成年人的世界里,多的是让你拼命往前走的声音和理由。
但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
一个人懂得停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出发。
我们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能见识这个世界的美好,所以千万不能提前退场。
觉得累了,就歇歇脚。撑不住了,就停一停。
文章转载前,务必看主页简介头图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