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前文后文,理解其实更加困难,直接看原文效果最好了。大家可以看当时的博客原文http://mindhacks.cn/2009/03/15/preconception-explained/
看这篇文章,确实烧脑,很多其实都不懂。我只是把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观点和结论摘录下来,作为我的学习记录,以后可以经常复习回顾。
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其实是满含着歧义的,单单从这些信息本身来看,我们应该感到无所适从才是,然而我们的大脑几乎每次都能够从富含歧义的信息中找出最靠谱的解释,作出无比牛B的点估计,这得益于漫长的进化过程,以及我们平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先验假设,然而,这些先验假设是双刃剑,其锋刃的另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偏见”。
【偏见有好处,也有很多坏处。】
我们对别人意图的推断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唯一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仍然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对自己推断的过分信任的陷阱,一旦脆弱的自尊被触发,接踵而来的便是一连串情绪化的、自动化的行为(仿佛汽车挂上了自动挡)。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误解是由于自以为是地对别人的意图的误读而导致的呢?
我们总是混淆“事实”和“推断”,尤其是当我们对推断的确信度很高的时候,或者某种推断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或者当这个推断源于大脑天生的偏见的时候。
【很有道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我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就多次碰到过。比如说,和同事交流时,别人随便一句话,其实不是说我的,但是我会把这话揽到自己身上,会推测他是否对我有意见了,有不满了,然后自己会对对方进行反击,造成关系的尴尬。
而我们在看小说和电视时,也无数次碰到类似的桥段,因为小说和电视要有冲突,而很多冲突基本都是各个人物混淆了“事实”和推断”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或设想另一种可能性。既然想不到另一种可能性,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去证伪我的猜测呢?当知识有硬性局限的时候,就算持有Open Mind甚至也是不够的。
【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时候仅仅想要做到一件事,而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根本办不成。所以说,我们要终身学习、阅读、终身成长,多和人交流,积累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我们太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否则就算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这种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证伪自己的一个猜测。
【像我们现在在读这些关于思维、认知的书,就是对自己更加了解,对自己的各种偏见了解。我自己每天在“得到”上学习,或者看各种书籍,也觉得很有收获,真正让我们开阔视野,不管是各个专栏老师的文章,还是读者的留言,都让我们体会到世界之大,观点之多元,见解之丰富。】
关于虚假记忆的研究也表明,我们的记忆并不像电脑的存储设施那样,忠实记录,然后忠实读取,而是在记录和读取的时候都是相当程度上“构建性”的,而构建所用的“素材”则是我们之前在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故事经不同的人口口相传之后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版本的原因。
【人的记忆太不可靠了。因此,我们需要用纸和笔如实记录。
更确切地说,其实我们当时当地的记录也还是有自己的偏见的,也都是我们个人当下的观点和看法,也充满了偏见的。但是,及时记录总比时隔多年更可靠一些。】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偏见代表着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能够使我们事先就对未知对象的属性进行靠谱的预测,但另一方面,偏见也很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自我妨碍的篱笆:女孩和男孩的数学智商真的有显著差异吗?但受文化影响,女孩认为自己更不擅长数学和理科,这个自我信念从两个角度产生作用:
第一,它会让女生倾向于投入更少地时间在理科上,从而导致更低的理科成绩,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我的数学不好”的信念。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
第二,人们为了维护对自我的信念,会拒绝接受与之相反的信息,如果那一次她数学考得不错,她会寻找外部理由,譬如“只是凑巧罢了”,虽然这种把自己看低的心理过程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心理学家们实验证实的结果。
【这个案例确实特别广泛。我自己也一直这么认为的,一直觉得自己的数理化不好,一直就有畏难情绪。不过,我高考需要考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当时投入了很多时间学物理,高考时大综合物理部分做得还不错。而化学和生物平时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因此高考这两个部分考得不好。
另外,我现在一直觉得自己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不行,因此碰到类似的事情,我就直接放弃,直接叫老公或者别人来帮忙做,于是动手能力一直保持低水平。其实,这也是自我限制,自我贬低自己,或者说是偷懒的一种方式。】
在社会文化方面,人们常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俗语来指代三种现象:
1) 偏见:不同的人戴着不同的有色眼镜,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是平凡的解释还是阴谋论的解释?存乎一心。
2) 立场:例如对于“生活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公理,因此每种生活都是合理的,各人可以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优化不同的目标函数。
3) 选择性关注: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关注的点不一样,象有四腿,各摸一条。
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俗语的褒义色彩相反,这里除了第二点是中性的之外,另外两点都不能算是好事。
【偏见在现在这个媒体时代无处不在。一个社会事件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很多都是有偏见的,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主观性偏见。
关于选择性关注,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类似的经验。比如说,我特别喜欢娱乐八卦,你特别喜欢时尚穿着,而她特别喜欢读书写作,而他特别喜欢军事战争。即使是看同一个事物,我们的关注点不一样。比如说,同样是看一部热门电视剧,有人关注演员的颜值,有人关注台词,有人关注搭配穿着。】
偏见在我们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很多时候是不好的影响。因此,让我们经常和具有不同信念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弥补个人经验知识的局限性导致的偏差,并时常使用以下两句话来提醒自己keep an open mind吧:
“这只是一种解释(可能),未必是唯一的解释(可能)。”
“想不出其他解释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释。”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个stubborn的人。多想想是否还有别的解释和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