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行为金融学鼻祖。
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大家或多或少地了解过,比如:损失厌恶、羊群效应、心理账户等。
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本文将逐个介绍:
(1) 系统1和系统2
作者将我们大脑认知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和系统2
什么是系统1,就是无意识,快速的反应,就是我们说的直觉。比如看到照片上碧海蓝天,直觉告诉我们他可能在海边度假。
什么是系统2,就是经过费脑力的思考活动。比如12*14,是需要通过大脑计算的。
看到一件事物,首先是系统1发生反应,系统1解决不了,再动用系统2。但系统2需要耗费脑力,是有惰性的,通常情况下会让我们懒与思考。比如我们刷新闻,看到标题“XX女星出轨”,我们本能地想到贵圈真乱,大多数人甚至不想动用系统2去思考。
既然系统1这么勤快而且好骗,系统2有些时候认知放松,这样的话容易导致诸多偏见,这是后面两个章节讲述的内容。
(2) 启发导致的偏见
偏见1:小数定律
相信小样本产生的极端结果,比如调查50人的收入情况,能反应出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吗?肯定不能,因为样本不够。
偏见2:锚定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比如看多了研报的各种夸大其词,分析公司的时候首先就容易有好感。
偏见3:可得性启发
就是容易得到的信息容易干扰我们的认知。比如天天报道飞机失事的新闻,我们近期会更倾向于做火车。
偏见4:效用叠层
集体信念增强,个人想法容易和集体信念趋同。比如媒体大肆贬低国足,容易导致我们把国足当成一个笑话,而且这个信念不停地在加强。
偏见5:典型性启发
典型性启发大致有两个解释:1,喜欢预测,比如某家企业某一年盈利增长50%,我们就将这一典型事例认为是可持续的;2,了解信息不充分时,就忽视概率,比如看到一家P2P企业装修华丽,有很大的概率这是一家倒霉催得企业。
偏见6:合理谬误
这是对概率的误解,如果有小伙伴买金银首饰,同样的产品,如果一家店还送很多小礼品,我们会想当然地觉得他很Low,其实他还是那件产品而已。
偏见7:误用因果
这个偏见很容易就误用了,因为XX是哪里人,他做了坏事,所以这个省的人都不要去信。
偏见8:运气延续
很多事情,我们需要考虑到均值回归,长期好运是难以维持的。牌桌上如果赢了点钱,就以此为业,很有可能掉进了这样的陷阱。
偏见9:相信直觉
我们的预测是受到我们情绪、获得信息等因素的影响的,盲目相信直觉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盲目乐观或悲观。
(3)过度自信导致的错觉
偏见1:后见之明
我们总是会说:“我就知道你这样开车容易出事故。”对,我们很容易盲目地认为自己其实已经提前预测到了某件事情。
偏见2:有效性错觉
判断某件事情,如果我们过于自信,很容易就认为达到某种效果应该顺利成章,认为我们的判断和预测都该是有效的,而忽视事情发生的基础概率。比如预测明天的股市走向,专业技能强的技术大佬自信满满明天会大涨的时候,很有可能扑了个空。
偏见3:直觉可靠
这是我们系统2懒惰的结果,有些时候拿公式比划或者深入思考下更有清楚的认识。
偏见4:专家型直觉
作者认为直觉可靠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历史证明确实有规律可循,受试者长期训练学会了这些规律。否则别人的预测不要盲信,尤其是某某专家。
偏见5:偏向内部意见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美国曾经发生过一起航空事故,想着如何减轻飞船重量,科学家想到了把空气换成氧气,最后悲剧了。高浓度的氧气让飞船内原本惰性材料变得易燃。外部意见可能更有作用。
偏见6:过度自信
1-6其实都是由于过度自信导致的,我们盲目相信自己的预测和判断,思维具有连贯性。克服过度自信导致的偏见可以考虑“事前验尸”,也就是在做决策前,想想如果决策导致失败,是以为什么因素导致的。
(4) 选择过程的风险
这一章节其实和我们做投资理财就有很大的关系了,作者提到了注明的前景理论。同伯努利的期望效用理论相比,前景理论引入了参照点和损失厌恶。这就让我们的很多投资行为得到了解释。
风险1:损失厌恶
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反应大得多。
风险2:禀赋效应
一旦有用某项物品,我们会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要比没有之前大得多。
风险3:忽视概率
忽视概率包括两点:高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想想买彩票前得意的申请;不重视确定性结果,概率由95%提高到100%,我们几乎是无感的。
风险4:窄框架
不同的描述,会导致我们对事物不同的认识,窄框架就是我们在决策是局限于已了解的信息。对应的是宽框架,长投的大佬经常介绍投资的时候,不单单是指A股,还有可转债,港股,每股,涡轮,房产等,最优的投资决策应该是我们综合多元化考虑的结果。
风险5:心理账户
不同用途的钱设置不同的账户。打开你的持仓,看到盈利股和亏损股你是什么心情。这也是上面说到的窄框架,我们应该学会综合来看。如果你有处置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你很有可能就先入了处置效应,这一窄框架的陷阱。
(5) 两个自我
最后一个部分从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将我们日常的行为困惑做了阐释。大多数人是重视高潮和结果,忽略我们事件过程中的体验的,比如回忆高考,我们记得的可能只是考前的极度压抑和高考结束的放松。分手的时候,只记得你们经历过最刺激的事情或分手的痛苦。过程中的点滴是很少去体验的。一个好朋友得罪了你,很有可能两个人相处的温馨全给忘记。这就是所谓的峰终定律。
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有些时候将聚焦点放在过程中,可能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偏偏女公子,中国传统武术梅花桩拳第18代传人、商业地产物业顾问、007不写就出局践行者,7天写一篇,7年之后一起去南极。微信:251269871
输出倒逼输入!人至践则无敌!如果你也想写作,007er就是你的战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