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既然Swift也是一门面向对象的语言,那么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就离不开类
- 定义类的格式:
class 类名 : 父类 {
//定义属性和方法
}
Tips:父类是谁?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类继承自NSObject,这个类自然就拥有了NSObject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那么,当我们不需要NSObject的这些属性和功能(注意:KVC也是NSObject的方法),并且希望我们的类更加轻量化时,可以选择不去继承NSObect
- 自定义一个类
例:定义person类
class Person{ //为玩坏的人类;<
var name : String = "" //定义属性,并初始化赋值
var sex : Int? //定义属性为可选类型,可选类型默认初始化为nil
let info = "帅" //通常,类中定义的属性都是变量,如果是常量,外部则不可以修改(readOnly)
}
Tips:
在构造函数调用结束之前,必须保证所有的成员属性都被初始化,这就是上面例子中name被赋值为""的原因,sex被定义为可选类型的原因
属性
定义类的属性:
Swift中的属性大致分为三类:存储型属性,计算型属性,类属性
- 存储属性:很普通的属性,用于存储一些类的属性值
- 计算属性:仅仅为自己所在的类做一些运算,这有些类似在OC中我们只提供一个getter方法(不提供成员变量,也不提供setter方法)供对象调用.这在外界看起来与调用属性无异,实则内部仅仅作了一些运算,取出的值并没有真正的存在于类中
- 类属性:只能通过类来调用的属性,通常用与对当前类所创建出来的对象进行统一设置
例:存储属性/计算属性/类属性的定义
class person {
//存储属性
var name : String? //存储属性
var breakfirst = 0 //存储属性,早餐食量
var launch = 0 //存储属性,午餐食量
var dinner = 0 //存储属性,晚餐食量
//计算属性
var averageEat1 : Int { //计算属性
get {
return (breakfirst + launch + dinner) / 3
}
//不要写setter方法
//一是因为写了也没用
//二是因为不写setter方法实际上是一个"防呆"措施,此时如果有人在外界调用averageEat1的setter方法,系统会编译报错来告诉你:这是一个get-only属性
// set{}
}
var averageEat2 : Int { //计算属性简便写法,完全等价于averageEat1
return (breakfirst + launch + dinner) / 3
}
//类属性
static var info = "所有人都很帅" //类属性
}
续:存储属性/计算属性/类属性的使用
let p : person = person()
//存储属性
p.name = "lyu"
p.breakfirst = 123
p.launch = 234
p.dinner = 78
//计算属性
print("\(p.name!)这一天平均吃了\(p.averageEat1)(\(p.averageEat2))公斤米饭") //打印结果:lyu这一天平均吃了145(145)公斤米饭
//类属性
person.info = "所有人都不帅"
print(person.info) //打印结果:所有人都不帅
建议:关于初始化属性值
1.如果属性是一个值类型,那么建议在类的内部赋一个初始化值
2.如果属性是一个对象类型,那么建议将对象的类型定义为可选类型,并复制为nil
类的属性监听:
在OC中我们把这种监听方式成为重写属性的setter方法,无独有偶,在Swift中当然也有这用思想,写法如下:
例:利用属性监听器来监听属性的改变
class person {
var age = 0 {
willSet {
//这里可以拿到newValue做些事情,例如"MVC思想中重写模型属性的setter方法",重写willSet不常见
//别急,下一个方框中会解释为什么写下面这一句
self.age = 3 //不要吃惊,在setter方法里给属性赋值不会死循环
print("newValue = \(newValue) , currentValue = \(age)")
}
didSet {
//这里可以拿到age做些事情,例如"MVC思想中重写模型属性的setter方法",重写didSet常见
//别急,下一个方框中会解释为什么写下面这一句
self.age = 4
print("oldValue = \(oldValue) , currentValue = \(age)")
}
}
}
续:使用自定义person类
let p = person()
p.age = 18
print("currentValue = \(p.age)")
打印结果:
newValue = 18 , currentValue = 3
oldValue = 0 , currentValue = 4
currentValue = 4
解释:
第一条打印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在willSet方法中可以拿到外界传进来的值,同时我们也能在willSet方法内部将age改为其他值,例如3,可是age=3这个状态到底会持续多久呢?
第二条打印结果可以看出,我们仍然能在didSet方法中将age改写为其他值,例如4,但是我们惊讶的发现oldValue居然等于0,这说明在willSet中给age赋值的3存活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久
第三条打印结果可以看出,在didSet中改写的age会作为最终结果保留下来
Tips:系统内部提供的两个变量newValue和oldValue
newValue:外部传给属性的新值
oldValue:属性发生改变前的旧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