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看到马老的菊花画,瞬间就被吸引了,先生笔下的菊花各种各样,异彩纷呈。欣赏菊画,犹如漫步在菊园,仿佛秋风慢慢向我卷来,依稀得见落叶婆娑作响,大片的金黄把山河渐染,万花凋谢,菊花绽放的美丽景象。
先生重视画中题诗,尤其“携酒东篱日渐昏,花香入酒更消魂。风刀霜剑等开视,也效陶公精气神。”花香入酒,诗中隐士,画意精神,诗意与画意自然融合。看着这菊,这在构图上起到调节繁简虚实、平衡轻重疏密的作用,而且有利于点醒主题。
先生以诗画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形成了典型的新时代文人画艺术风格。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倍受藏家瞩目。这幅画中只有两株菊花

这幅画的构图十分别致,选用几枝菊花斜生而出,枝上盛开着三四朵菊花,形神具备,紫色的花瓣与墨色的枝叶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映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亲近,以及他对造化景象文人本我性的诗意的独到理解。
菊有傲骨嶙峋之态,能一枝独秀,挺立于秋风中,不畏严霜。又喻晚节。菊,花之隐逸者也,令人忘虑消愁,怡然自得。
从幼喜欢菊花,每到秋日,总要去寻菊花,一览菊之美,观先生之菊,各种形态之菊浮现眼前,或紫,或白,或黄,雍容典雅,君子之意,隐士之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淡雅,饮酒时的感受,明朝的俞大猷说:“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之后,菊花便被称为了“陶菊”,先生之题诗,大多与东篱有关。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更是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书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了菊花的坚贞品格,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扬了菊花的品性。
菊花之形和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之美。我们可以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之灵魂相通,走进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心灵世界。
网友评论